当奢侈品牌恋上瓷胎竹编

  4月11日,邛崃平乐古镇竹编一条街里,来来往往的游客被竹编店铺中的现场编织吸引住目光。洁白如玉的瓷胎上,工人将纤细如发、柔软如绸的竹篾渐渐织成玲珑剔透的“外衣”。这是邛崃平乐镇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瓷胎竹编。

瓷胎竹编产品瓷胎竹编产品

  瓷胎竹编在上世纪70年代的成都曾火爆一时,而后渐趋凋零。现在,年轻的从业者不仅让传统竹艺与奢侈品牌实现嫁接,也让更多的当地年轻人重拾手艺,居家致富。

瓷胎竹编制作。瓷胎竹编制作。

  □本报记者 吴晓铃/文 王代林 王向华/图

  工艺精湛 曾被国外博物馆收藏

  平乐古镇沿江两岸林密竹茂,竹资源面积近4万亩,竹产品近40万吨。邛崃瓷胎竹编市级非遗传承人游伟说,瓷胎竹编40年前在成都迅猛发展时,平乐镇的竹子,是最重要的原材料。

  瓷胎竹编,一种在瓷胎上精巧编织、依胎成型的工艺,它要求竹丝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并且不易褪色。邛崃天台山慈竹,恰好符合这些条件。游伟说,这些主要针对礼品市场的花瓶等竹编产品,还曾因独特的工艺被国外博物馆收藏。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老手艺人来到平乐。那时平乐至少有十几家竹编厂,农村里基本家家户户都编,有一技之长就能养家糊口。”已有20多年竹编经验的游伟,至今记得瓷胎竹编当年在平乐的火爆。但此后的十多年,当打工收入远超在家手工,平乐瓷胎竹编也一夜凋零。“当时整个平乐镇就只有二三十人还在编了。”

  然而这门精巧的手工艺,在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当下,又开始为国人接受。游伟说,2008年,瓷胎竹编成为首批国家级非遗。此后不久,有广东商人订货。游伟带着30多个工人全年无休,产品也无法满足对方的订货数量要求。

  生产进度的缓慢,缘自瓷胎竹编手工技艺的繁复。游伟说,最好的瓷胎竹编材料,是节距66厘米以上、无划伤痕迹的“两年青”壮竹。50公斤的慈竹,经反复挑选加工,最后只能得到400克成品竹丝。竹丝分经篾和纬丝,为了竹编的质感,经篾要被削得薄如丝绸,纬丝则细如毛发,还要粗细均匀。而在编织过程中,要求不露丝头、不起纹丝、叠丝,让整个编织宛如天成、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