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看,它们就撤了!”4月9日,成都阴郁的天气并未妨碍观众们的看展热情,无论是《敦煌的俗文学》讲座,还是琳琅满目的展厅,抑或是《都督夫人的四月八》情景剧,成都博物馆的每一个角落都是熙熙攘攘的观众,“挤得根本无法移动。”

菩萨坐像。这尊塑像原高1.8米、通体呈红褐色,菩萨双目微阖、神情端庄,单腿屈膝盘坐于莲花宝座之上,被称为“东方维纳斯”。  菩萨坐像。这尊塑像原高1.8米、通体呈红褐色,菩萨双目微阖、神情端庄,单腿屈膝盘坐于莲花宝座之上,被称为“东方维纳斯”。

  “丝路之魂:敦煌石窟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将于今日闭幕,大展自去年12月27日正式开展以来,吸引了超过百万人次走进成博,领略了神秘的敦煌文物以及丝绸之路上的异域风情。

菩萨坐像。这尊塑像原高1.8米、通体呈红褐色,菩萨双目微阖、神情端庄,单腿屈膝盘坐于莲花宝座之上,被称为“东方维纳斯”。  菩萨坐像。这尊塑像原高1.8米、通体呈红褐色,菩萨双目微阖、神情端庄,单腿屈膝盘坐于莲花宝座之上,被称为“东方维纳斯”。

  经过3天繁忙而细致的统计,“敦煌·丝路”大展的官方大数据出炉:105万人次观展、8个复原洞窟、200余件丝路文物、22场高水平讲解等等,这一系列数据表明,本次大展的规模、质量以及超高的关注度,在国内都属顶级。

错金博山炉,1968年于河北省满城县陵山出土。高26厘米,足径9.7厘米,是汉代博山炉中的难得精品。  错金博山炉,1968年于河北省满城县陵山出土。高26厘米,足径9.7厘米,是汉代博山炉中的难得精品。

  100万市民看展

  女多男少,20至45岁人群是主力

  9日下午4点,虽然距离闭馆仅剩1个小时,仍有不少观众在成博门口排队,长长的队伍蜿蜒至天府广场地铁口,其中不乏拖着行李箱的观众。

  当天有24675人走进成博。位于天府广场一隅的成都博物馆,已然变成游客观光旅行、本地市民热捧的文化圣地。

大展在成都展出超过100天,平均每天客流量在1万到2万之间。大展在成都展出超过100天,平均每天客流量在1万到2万之间。

  记者从成都博物馆了解到,截至4月9日下午5点,敦煌·丝路大展总计参观人数为1058045人次,其中不乏“二刷”“三刷”的忠实粉丝,有位观众6次用同一个身份证取票观展,成为头号拥趸。继开展当天人数破万、4月6日总人数破百万以来,还有源源不断的观众慕名而来。

  成博门口的门禁数据显示,每天上午10点和下午3点是客流量的高峰。大展在成都展出超过100天,平均每天客流量在1万到2万之间。展期跨越了元旦、春节、元宵、清明这4个节假日,那几天的观展人数居高不下,都几乎逼近了2万上限。

  虽然无法对这105万观众逐一统计分析,但成博的工作人员也做过一些抽样调查,结果表明,热衷看大展的观众之中,本地观众居多,与外地观众的比例约为7:3;在性别方面,明显女多男少,就连举办讲座的专家也曾笑着调侃“爸爸去哪儿了”;年龄一项最出人意料,不同于大家印象中的“银发族”,20至45岁的中青年是主力军。此外,通过团体预约渠道进馆看展的学生数量接近两万人次,而跟随父母自发进馆的中小学生更是不计其数。

  1000万网友看直播

  22场专家讲座,17场大展探秘

  从“敦煌女儿”樊锦诗主讲的《敦煌莫高窟及其文化价值》,到川大教授项楚的《敦煌的俗文学》,22位专家学者汇聚蓉城,为观众奉献了高水平的讲座。

  翻阅这份主讲“大咖”的名单,敦煌“掌门人”王旭东、敦煌壁画“御医”苏伯民、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主任杨柳等,他们用22场涵盖了敦煌和丝路研究方方面面的讲座,奉献给了观众一场“超长待机”了3个多月的学术盛宴。据统计,22位专家之中,樊锦诗等12人来自敦煌,魏学峰、段渝、项楚、刘弘等4人是四川本土的学者,还有6人来自全国各地,他们都是文博、考古等领域的翘楚。

  近万名观众走进了成博的学术报告厅,周末讲座常常爆满,就连预约报名也要拼网速。每次讲座信息发布之后,观众席位几乎都在一个小时内遭到“秒杀”。其中最为火爆的一场讲座,就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79岁樊锦诗的开场讲座,500位观众在5分钟之内秒杀了所有的坐席。

  此外,展览期间,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做了17场《探秘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系列直播,观看人数也已经达到了千万级。特别是“封面公开课”栏目,让千里之外的观众也能通过屏幕一睹为快。

  数据分析

  明星文物 晒宝大会之最

  无论是入选语文课本的藏经洞,90后的童年经典《九色鹿》,还是越王勾践剑、武曌金简、鎏金铜斛、七宝阿育王塔……三个多月来,成都市民在家门口“阅宝无数”。搜罗本次“敦煌·丝路”大展上的文物,通过一组有趣的数据,我们可以了解本次大展的数项之最。

  ◎最大的文物——13.6米长的卧佛

  本次展览上体量最大的文物是莫高窟中唐第158窟。虽然158窟是以4/5比例复制的,但其仍以纵6米、横13.6米、高5米的“超大体量”傲视群雄。第158窟位于莫高窟南端,此窟为吐蕃统治时期所凿,是莫高窟著名的涅槃窟之一。所谓涅槃窟,表现的是释迦牟尼佛肉身寂灭、入于涅槃的情景。原窟宽18.10米、深7.20米、高6.80米,佛像身长15.8米、肩宽3.5米,头南脚北,横卧在长17.2米、高1.43米、宽3.5米的佛床上。

  ◎最小的文物——2.1厘米高的广陵王金印

  广陵王金印印台呈方形,边长约2.3厘米,上立龟钮,通高约2.1厘米。印面阴刻篆文“广陵王玺”4字,字体凝重,刀法老练。龟钮背上铸有六角形龟背纹,龟甲周缘、双眼、四肢等部位,均鉴有龟子纹。金印主人是由山阳王徙封为广陵王的刘荆(约为东汉明帝时期)。广陵王玺是我国发现较为罕见的汉代诸侯王金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最大的壁画——45平方米的《五台山全图》

  《五台山全图》壁画采用鸟瞰式的透视法,描绘了巍峨敦厚的五台山及其周围800里范围内的山川河流、寺庵兰若、城池房宇等建筑。这幅五代时期绘制于莫高窟第61窟的壁画,不仅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幅古代地形图,放眼世界也属罕见。

  据统计,在这幅莫高窟最大的壁画上,描绘了寺庵兰若及城池房宇等建筑199处、桥梁13座、佛菩萨画像20身、僧俗人物428位、乘骑驼马48匹、运驼13峰,再现了1500年前五代时期五台山佛国圣境的宗教氛围和世俗风情画卷。

  ◎最久远的文物——距今约5000年的玉猪龙

  龙,是中华文化的传统图腾,是中国古代人心中的神明,时至今日,我们也自称“龙的传人”。上世纪70年代,被考古界誉为红山文化象征的“中华第一龙”——红山玉猪龙在辽西赤峰地区的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玉猪龙是我国现代对发现于红山文化等地的一种玉器的称呼,又名玉兽玦,距今大约5600-5000年。

  ◎最难点交的文物——553颗金钉的七宝阿育王塔

  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中国境内出土的体型最大的七宝阿育王塔,是本次大展最难点交的文物,最为复杂的一点是必须数清楚塔身上有多少颗宝珠、多少颗金钉。而塔身整整28个面上都镶嵌了小珠子,37面有金钉,工程量浩大。4个工作人员围着它数了一个下午,大家终于得到了一致的数字——285颗珠子,553颗钉子,这件精美的宝塔总算可以交接。

  本版采写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曾洁摄影吕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