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组图片由华商晨报记者 高巍 摄

  被誉为辽宁省图书馆“镇馆之宝”的蒲松龄《聊斋志异》手稿、现存《抱朴子内篇》唯一宋刻本、晚清国学大师罗振玉先生珍贵藏书……

  这些珍贵的古籍,就保存在我省内各个图书馆及文博单位中,其中不乏海内孤本等。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唯一现存作者手稿的文学作品

  辽宁省内现存古籍文献数量大约在150万册左右,大多数收藏在公共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科研及文博单位等。

  其实,我省地处山海关外,清代以前一直是文化欠发达地区,社会上文化典籍流传不多。清代以后,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地位逐渐得到提高,文化也随之得到较大的发展。古籍文献从关内大量流传到辽宁地区,到这一时期公私古籍收藏量才逐渐增多。

  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辽宁省图书馆所藏的半部《聊斋志异》手稿。

  据专家介绍,这部手稿是我国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生前手定的清稿本。所谓手稿,即为蒲松龄本人所写,《聊斋志异》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唯一现存作者手稿的文学作品。

  辽宁省图书馆现存《聊斋志异》8本,所谓清高本,是经过誊写之后整理出来的稿本,所以在古籍中可以看到页面字迹清秀流畅,并无修改涂抹,有用红色笔标注出的句读痕迹。

  另外,保存下来的《聊斋志异》在上世纪50年代经过修复,宣纸加衬,做成金镶玉装,使这部书由原来的四册改成现在的八册,保护了原始书页。

  那么,珍贵的《聊斋志异》是怎么来到辽宁省图书馆的呢?

  半部《聊斋志异》辗转流传到我省  另外半部再无踪迹

  《聊斋志异》的写作大约在康熙前期,先是边写边讲给人听,然后再进行修改,到康熙中期定稿,历时40余年。但是,当时蒲家贫寒,无法刊行,所以只有抄本,而无印刷版本流传。

  因为一些原因,蒲松龄的后代子孙携带《聊斋志异》手稿定居东北沈阳,将手稿传至蒲英灏手上。

  蒲英灏当时供职在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幕府,依克唐阿得知蒲英灏是蒲氏后代,藏有《聊斋志异》手稿,便向他借阅。蒲只好先借了半部给他,归还后再借出另一半。可此时依克唐阿进京参战,又病死在北京,他所借的半部手稿也从此石沉大海,再没了踪迹,成为无法弥补的遗憾。

  而据介绍,剩下的半部手稿,也同样是经历曲折,才流传至今。

  蒲英灏去世后又将剩下的半部手稿传第五子蒲文珊。可是这半部手稿后来也丢失了。

  1947年冬,辽宁省西丰县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员刘伯涛到元宝沟村检查工作,在农会旧书堆中发现一函两部褪了色的蓝布皮线装书。他翻开书页,《聊斋志异》四个字映入眼帘。后经蒲文珊辨认,这就是那丢失的蒲松龄手稿的一半。而另一半手稿,经追查被带到了哈尔滨,后来也终于被寄了回来。至此,这半部手稿终于重新完璧归赵。

  1950年,蒲文珊将这半部手稿交给国家,后转交东北图书馆及辽宁省图书馆收藏至今,经专家鉴定确为真迹,系海内孤本。

  稿本共两函四部,是八册原稿中的一、三、四、七册,除30篇系他人代抄外,均为蒲松龄手迹。

  “认识甲骨文最多”的晚清国学大师  罗振玉藏书近20万册存于我省

  郭沫若曾评价说,罗振玉对殷代甲骨的搜集、保存、考释,实在是中国近三百年来文化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项事业。

  罗振玉是我国近代甲骨学、考古学、敦煌学、金石学等领域颇具造诣的一位学者。他最早整理了出土于1908年的汉晋木简,最早整理了出土于1922年的汉灵帝熹平年间立在洛阳太学门外石经上的残字。如今所能看到的甲骨文字一共有8000多个,其中由罗振玉辨认出来的就有500多个,他也堪称世界上认识甲骨文最多的一位。

  罗振玉是江苏人,生于1866年,出身于一个旧式书商之家,幼读私塾,16岁考中秀才。成年后他在江西一个巨绅家教书,接触到东家的丰富藏书。在教书的第三年,这位巨绅突然去世,罗振玉一方面表示哀悼老爷拒绝接受一年的工钱,另一方面表示要留下东家的几件旧书和字画作为纪念。于是罗振玉精心挑出百余卷唐人写经、五百多件唐宋元明的字画,满载而归。从此,罗振玉变成了古玩字画商,名声也越来越大。

  当1921年前后,北洋政府卖出故宫大内档案时,罗振玉当机立断,以三倍的高价一举买回了这批档案,从而更加丰富了他的收藏。

  1928年,罗振玉从天津移居旅顺,新建一座三层藏书楼,名为“大云书库”,内藏书估计有三十余万卷。1948年,罗家后人将藏书捐献给人民政府,后被转交给现在的辽宁省图书馆和大连市图书馆,成为大连市图书馆的珍贵馆藏。

  据统计,辽宁省图书馆藏有罗振玉先生所藏善本16010册、家刊本约4万余册;大连市图书馆藏有罗振玉所藏的古籍文献9万余册,家刊本4万余册。

  现存宋版《韵补》是最早系统研究古代音韵学的著作

  在我省珍藏的各种古籍中,公元五到六世纪的《法华经》残片,是迄今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梵文《法华经》写本,《诸佛要集经》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佛经译本。

  在辽宁省图书馆所藏的宋元版古籍,有近100部之多,大部分出自原北京清宫,很多是古籍精品、为海内外孤本。如宋版《抱朴子内篇》,是现存《抱朴子内篇》的唯一宋刻本;又如宋版《韵补》,是最早的系统研究古代音韵学的著作;宋代邓椿所撰宋版《画继》,刘道醇撰宋版《五代名画补遗》是世上现存屈指可数的南宋临安陈起父子所刻书。在古籍业界均享有盛誉。

  此外,明代浙江吴兴闵齐伋、凌濛初两大富族辑评校订,并采用套版印刷技术印刷,后人称为闵版书,也称闵凌刻。辽宁省图书馆藏闵版书达119种,为国内收藏闵版书之最。

  比较引人注目的我省比较独特的藏书还包括,辽宁省图书馆藏清代殿版书600多种、1000多部,可与北京故宫殿版书媲美。这些殿版书大部分来源于沈阳故宫,文字多用汉文,兼有满文蒙文,版式开阔,刻工整洁,印刷精良,在历代刻本中别具一格;大连市图书馆收藏明清时代所刻中国通俗小说150种(不包括戏曲),有明刻本、明抄本、清初刻本、清抄本、满文本、满汉合璧本、日本刻本、抄本、朝鲜刻本,很多为海内外孤本,是国内外收藏明清小说最丰富的图书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