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贾汪庙台子商周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近日通过江苏省文物局专家组验收,历经三期、跨度15年的商周聚落遗址发掘工作告一段落。通过对每一处遗迹现象、每一件出土生产生活工具的解读,徐州地区3000年前商周时期的文化面貌、聚落生活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关于本次遗址的验收,澎湃新闻了解到,庙台子遗址经过3次的发掘抢救,遗址中的房屋残存遗迹清晰可见,并且出土了大量的陶罐、石器、铜器等生产工具与生活用具等;另外还发现了多种碳化的谷物颗粒,以及大量鹿角、蚌壳、螺壳、兽牙等物,这些物品的发现对于研究徐州地区早期人类活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遗址西部的F1南北向红烧土联排房屋遗址西部的F1南北向红烧土联排房屋

  庙台子遗址的三次抢救性发掘

  庙台子遗址位于徐州市贾汪区泉东村北部,当地人相传,这块台地上明清时期曾经有座白马寺,那些条石就是白马寺的建筑基石。寺庙后来被破坏后,所在台地就被当地人称作庙台子,庙台子遗址由此得名。

  据当地《彭城晚报》披露,遗址最早是在1959年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调查中被发现的。上世纪80年代,这处高台地被泉东村辟为宅基地,上世纪90年代后期,村民在遗址上不断建造民房,大面积侵蚀遗址,造成了破坏,遗址南部、西部都压在了居民房屋下。为此,徐州博物馆曾经多次协调保护,并于2002、2010年先后进行过两次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区域位于居民未及建房的遗址东北部。2014年,泉东村被整体拆迁,庙台子遗址所在地块被用于商业开发,遗址面临被破坏风险,徐州博物馆进行细致钻探调查后,从去年7月起开始对庙台子遗址进行第三次抢救性发掘。

庙台子商周遗址航拍图庙台子商周遗址航拍图

  可推断是商晚期到西周早期的遗址

  2017年下半年,考古队员在遗址中、西部与北部布10×10米的探方13座,揭露面积1230平方米,共揭露各类遗迹87座,包括房址14座、灰坑66座、灰沟7条。

  有趣的是,去年发掘清理出的14座房屋遗址并不在同一个地平层面上,房屋类型也不相同。遗址西部被分别命名为F1-1、2、3、4、5的房屋,是一处从北向南共五间房屋相连的联排房屋,遗迹中可以见到房屋残存的红烧土墙,残墙最高的部分大约有40多厘米。而遗址中部房屋建造的地平面比西部房屋要低近半米的深度,从残存的房屋柱洞来看,这些房屋不是联排结构,而是相对独立的房屋,南北几排房屋之间还挖有水沟。根据房屋建造方式和土层中包裹物的不同,考古专家推断,遗址中部地平面更低的独立房屋应属于商代晚期,遗址西部的联排房屋则属于西周早期,并且从遗迹上判断,从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之间的人类活动,出现过断档。

商代晚期房屋,在地面上向下挖出房屋的基础槽,在槽的边缘立上一排木柱,形成房屋。商代晚期房屋,在地面上向下挖出房屋的基础槽,在槽的边缘立上一排木柱,形成房屋。

  3000年前小村落的沧海桑田

  随着遗址大面积被揭露,结合考古队员之前对遗址周边自然环境的钻探结果,考古专家大致勾勒出3000多年前这处早期村落的兴衰和变迁。

  遗址范围是一处水边高地,周围是一片水草丰美的沼泽地,气候温暖湿润,野鹿丛生。发源于遗址南侧几百米距离大泉泉眼的小河,从这块高地的南侧与西侧蜿蜒流过。大约在商代晚期,这块台地迎来了第一批居民,附近有水源,台地可以防洪,他们在高地上修建独立的房屋,定居下来形成了一个小村落,过着农耕渔猎最原始的平静生活。尽管台地的地势略高,但为了防止汛期的水患,居民们开凿多条灰沟用以排水;为利于居住,可能在灰沟上以木材构建有干栏式建筑。后来,因为未知的原因,村庄消失了,他们曾经的房屋倒塌后埋到了地下,而这块台地上恢复了自然的平静。

  时过境迁,时间来到西周早期,又一群人也找到了这块适宜生活的台地,新主人也在地面上新建了房子,尽管他们或许并不知道曾有人先他们在此居住。也许是天灾,也许是战祸,台地新主人的家某一天遭遇了意外。大火烧毁了房屋,房主人匆忙间甚至来不及带走房间里的谷物、生活用品、工具,要知道,这可能是他们的全部家当。烧毁的房屋再一次沉寂于泥土中,台地再一次回归了自然。遗址中的汉代灰坑,显示这里在汉代时是有人类活动的,到了明清时期,人们甚至在台地上修建了寺庙,而深埋地下的那个3000年前的小村落,依旧悄无声息、无人问津。直到1959年,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举行的考古调查,这处遗址才有机会向世人讲述它曾经的存在。

有明显使用痕迹的卜有明显使用痕迹的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