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美院90周年庆典同期,中国美院象山校区隈研吾设计的民艺博物馆内,“东方竹——亚洲竹生活艺术展”举行,来自亚洲地区(主要是中国、日本、印度)的30余名竹工艺师、设计师、建筑师和艺术家的百余件作品聚集一堂,从学院的角度把竹文化放在“东方学”的层面上,进行展示和研究未来竹生活艺术发展的可能性。“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对话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执行馆长吴光荣,他比较中国古代和当下竹工艺,提出了自己对工艺的见解。也希望以展览为契机,启迪生活美学。

展览现场展览现场

  “东方竹——亚洲竹生活艺术展”以“竹艺生活”、“设计之竹”和“竹与营造”三个板块,展示传统竹工艺、竹设计、竹营造,并以有关竹的古代和当代的研究文献,竹艺教学、材料分解分析、竹加工工艺工具、竹造纸的影像记录等相关的内容多角度呈现竹造物,竹的民俗、生活和乡土意义。

  千年前苏东坡对人们如何用“竹”,有着精彩的描述,“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抄纸竹帘(余杭融设计图书馆)抄纸竹帘(余杭融设计图书馆)

  竹曾经是传统生活里最不经意也最为基础的一种材料,笔筒、臂搁、毛笔等出现在文人书房,竹篮、竹椅、鸟笼等丰富了乡土生活。日本、越南、印尼等国也有大量的竹制品,竹制乐器、生活用具、赏玩器……在这份亚洲地区各有特点的传统造物图谱中,竹制品零散于或文人或乡野的造物系统下,却缺少对于材质的专门归类和分析,也未自成体系。但进入大工业化生产时代后,竹木等天然材料一度被工程塑料等工业制品取代,近些年,由于环保的需要、科技的发展,竹再度进入设计师的视野,被更多的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