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法国作家让·科克托的著作《遇见毕加索》(中译本)新书分享会在西西弗书店上海环球港店举行。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顾舜若携手艺术评论家、策展人沈奇岚和作家赵松一起分享他们眼中的毕加索和科克托。

活动现场活动现场

  与大众熟知的“艺术大师”毕加索不同,沈奇岚和赵松强调了科克托笔下的早年形象——“穷苦的文艺青年”毕加索。当时的科克托是在巴黎爱好文艺的富家子弟,而毕加索却只是一个一无所有的文艺青年——“他有时候是白天画一幅画,晚上很冷,他就把画架子拆了,然后烧火”。毕加索从偏远地带来到大城市,想要闯出一片天地,却只能束缚在穷困潦倒的生活当中。沈奇岚将毕加索与科克托的相遇比喻为“北漂青年”和生长在北京、拥有不少社会资源的大户人家子弟的相遇。科克托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从众多底层文艺青年当中发现了毕加索的潜力,并给他无私的帮助和提携。

  有趣的是,尽管毕加索依靠科克托的提携在巴黎的文艺圈渐渐成名,但二人之间却并没有形成一种常规的紧密友谊。赵松认为,即便一直到毕加索的晚年,科克托和毕加索都没有达到私人深交的程度。科克托非常坦然地面对他和毕加索的隔阂——他不但不认为大师之间必须是好朋友,反而承认和接受艺术天才与寻常人不同的奇特个性,甚至是神经质和喜怒无常。赵松理解的毕加索和科克托是一种精神上的契合和共鸣,而不是庸俗的商业互吹或利益交换。科克托见证了毕加索的艺术成长直到如日中天,但他从来没有像当代炒作家那样想要“蹭热点”,也没有百般吹嘘自己早年对毕加索的眼光和提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