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澳大利亚树皮画艺术家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

  时间:2018年7月4日-9月2月

  票价: 50元

  点评:虽然题为“大师:澳大利亚树皮画艺术家”,但相比一旁恢弘的“无问东西——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这个展览的内容克制、收敛却又坚实。尽管意在为中国观众呈现澳大利亚原住民悠久的历史与艺术,但展览只选取了一小片土地(阿纳姆地)上的数个部族1948到1985年间创作的以树皮为媒介的艺术,主题明确,以小见大。

  评星:三星半

  整个展览以阿纳姆地的东、中、西三个部分排开,选取各地代表性的部族和艺术家的创作,串起各地创作的异同;其中穿插一些母题,如山水、肖像、神明等等;另有一视频记录了树皮画如何从剥落树皮,到压平、上色和绘画的过程。选取的时间段(1948至1985年)是两代人的时间,我们也看到地区前辈艺术家何以在风格和取材上影响到了后代艺术家,进而传承有序,文化不断。对比不同地域,最大的区别是各地尊崇的图腾与神明各异,自然影响了表达手法的不同;至于相同点,几乎贯穿于澳大利亚的土著艺术的是形式上点与线的使用,内容上图像与意义的勾连。换句话说,诸多画作都通过图像构成来传递本土的知识,画作的概念总需要当地的图像学知识解读出来。我们在《闪电蛇穿行》中,通过专家解读,看出了蛇和某种袋鼠活跃于附近的水泉,提点人们旱季之后取水的地方。

梅么如,《闪电蛇穿行》,1967梅么如,《闪电蛇穿行》,1967

  1963年,土著艺术家马瑞卡绘制了《乘飞机从伊尔卡拉到悉尼》,尽管抽象意味浓重,但如其他土著绘画一样,它仍然是有所指涉的。一般而言,外人看来的抽象土著画在内行人和本地人看来都是有图像学或是宗教含义的,这幅画作亦然。虽然线与块交织出别样的形式感和抽象性,但是画家绘制的却是俯瞰的悉尼道路和建筑物。一以贯之的是矿物颜料的使用,以及特有的澳洲旷野的独特颜色。

马瑞卡,《乘飞机从伊尔卡拉到悉尼》,1963马瑞卡,《乘飞机从伊尔卡拉到悉尼》,1963

  树皮画展厅的对面,是“非洲雕刻艺术”的常设展。笔者曾随一位尼日利亚策展人参观,并十分遗憾地得知,她被这个展览深深地冒犯了:对她而言,跨越年代、不同地区、不同来源的非洲雕刻被毫无逻辑地并置在一起,这绝非展现非洲文化的悠久与多样;相反,这不过是简单化的对异族的想象,好像你们(中国人)把我们(非洲人)当成一块,原始落后。

  尽管树皮画展览的展陈仍然有陈旧原始之嫌,但展览的内容落脚点足够坚实,其涉足范围之收敛,让我们有机会恰切地捕捉澳大利亚土著艺术的微小一脉,同时想象丰富的原住民艺术实践。

展厅现场展厅现场

  在这个展览中,我们看到的只是澳大利亚一隅阿纳姆地的几个部族20世纪的树皮画创作。我们若延伸视野,还能瞧见澳大利亚广阔土地上数百语族与各种神明,艺术创作材料与媒介的多样,从古老的岩画到现代的布面丙烯,再至当今的多媒体创作……土著艺术的多样,因时间、地域和部族而繁盛,是这个展览无法涵盖的,但她却是一个适当的触角,刺探着远方无尽的文化与知识。(文/小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