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四川>川剧频道>川剧动态 > 正文

省市两级共制大型川剧进京演出 献礼十八大

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2012年07月20日14:15【评论0条】字号:T|T

  四川新闻网宜宾6月8日讯(袁显银 记者 易友波)由四川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和宜宾市委、市政府共同打造的大型现代川剧《槐花几时开》,于6月6日晚在北京中国戏曲学院剧场上演。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教育部纪检书记王立英、 四川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侯雄飞、宜宾市委书记杨冬生等观看演出。《槐》剧生动反映了西部农村科学发展的先进典型,展现基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惠民的丰硕成果,为党的十八大献礼。

  宜宾川剧首进京 川戏现代味折服观众

  红色帷幕徐徐拉开。一阵鸟语花香,把所有人带到了川南农村。《槐》剧以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王家元当选村主任时的真实情景开场,把其带领村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走科学发展之路的先进事迹艺术性地展现在了观众面前。

  《槐》剧是一部定位于反映当代农村题材的轻喜剧风格的正剧川戏。该剧通过对时代题材的探索与尝试,找到了川剧与时代脉博相契合的关键点。戏剧风格的定位让剧中既融入了传统川剧“滚灯”、“耍帽翅”、“变脸”、“吐火”、“矮子身法”、“倒硬人”、“高下”等技艺,也突出了现代戏的诙谐、幽默的、更具观赏性的特点,吸收了不少四川民间流行的口语、俗语、俚语、双关语、歇后语、行话、俏皮话及传统戏词、现代歌词、网络段子等,以喻人情世态,因此而广受戏友和群众喜爱。

  《槐》剧唱腔曲调采自宜宾地区一种被称为《神曲》的古老山歌歌腔,旋律优秀。60多年前,宜宾人喻祖荣在《神曲》的基础上,将该歌腔改编成《槐花几时开》;1951年,著名作曲家丁善德将《槐花几时开》改编为了钢琴曲。

  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观看《槐》剧后表示,该剧为戏剧反映生活提供了很多经验,值得好好肯定,好好总结。他说,《槐》剧以新农村建设为题材,编得好,演得好,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高度统一,非常好看。演员形象非常鲜活,突出地体现了川剧的特点,这次来北京演出,让这里的观众感受到了川剧现代戏的魅力。

  “像这样现实题材的川剧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感觉很棒!”“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绝不是石头村的特殊性,而是当下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的普遍性问题。这样有思想性的现代川剧,我感觉很好。”演出结束后,观众表示,该剧的现实题材引人深思。

  自2009年10月首演至今,《槐花几时开》已在宜宾、泸州、内江、自贡、成都等地演出230余场。

  原型人物系全国优秀 工作经验被写入省委工作报告

  据了解,《槐》剧主角周兴元的原型人物是筠连县腾达镇春风村支书王家元。2006年,经商、不是候选人的王家元获群众高票当选村支书,此后他修路、种树、做产业,带领村民同致富。他所在的春风村人均纯收入从2004年的不足1800元,到去年突破1万元。 

  2011年7月1日,王家元在全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被表彰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宣读表彰决定,原国务院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亲自为其颁奖。

  目前,四川省正在大力弘扬“春风精神”,广泛掀起“乡学文建明、村学王家元”的“双学”活动,号召在全省建设1万个“春风村”。在刚刚结束的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上,“选准一个好书记,带强队伍;建强一个好支部,引领发展;找准一条好路子,兴村富民;弘扬一种好精神,凝心聚力”的“春风经验”被写进了省党代会的工作报告。

  《槐》剧成为川南文化繁荣发展的缩影

  《槐》剧是宜宾市在文化体制机制大胆创新的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地方文艺院团的发展。遵循“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宜宾市撤销 “三团” (歌舞团、杂技团、川剧团),成立酒都艺术研究院,“老人”保留事业性质,由差额拔款变为全额拔款,解决了原“三团”职工的后顾之忧。

  之后艺术院成立演艺公司,在全省范围内聘请主创人员和主要演员,以合同制的形式进行聘任管理。通过主创人员和外聘演员的示范、指导作用,培养本土的创作人员,提高演员素质。在“劳动、人事、分配”方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管理,建立了“角色能上能下、演员能进能出”的竞争机制,对演员实行AB角制,制定了劳动纪律、质量监督、安全管理等制度,按照贡献大小,拉开收入分配档次,充分激发演员活力,进一步增强了剧组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