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成都市举办“成都市航空航天产业联盟成立大会暨成飞·青羊创新中心建设落成仪式”。来自航空航天领域的企业、高校、科研、金融、社团组织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等在现场共同见证联盟的揭牌成立和成飞·青羊创新中心的建设落成。

  活动现场,成都青羊区率先发布《成都市青羊区航空智能制造机会清单》,通过“清单”这一创新举措,进一步促进成飞·青羊创新中心和航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深度融合,实现“机会共享”。

  “打造航空经济先发城市,成都将持续推动航空航天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供应链上下游和左右岸资源要素整合提升,坚持以扩大‘朋友圈’做强产业生态圈。”成都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市总工会主席吴凯表示。

  成飞·青羊创新中心建设落成 首批项目签约入驻

  搭建航空航天领域技术与成果交流和转化应用平台,推进跨界融合,成都市航空航天产业联盟和成飞·青羊创新中心应时而生。

  本次活动现场,由成都市民政局展示颁发《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后,成都市航空航天产业联盟举行正式成立揭牌仪式。据介绍,该联盟由该领域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研发制造、运营服务、供应链保障、科研机构、高校院所、金融机构、投融资平台、社会团体等企事单位组成。目前拥有意向入会企业200余家,推动“政产学研用融”一体化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成飞公司与青羊区政府以成飞航空高科技产业园为任务承载区联合共建成飞·青羊创新中心。

  据了解,秉承“开放共享 融合创新”的理念,依托成都青羊航空产业区域资源优势,成飞·青羊创新中心打造成为创新资源聚集、组织运行开放、治理结构多元的综合性航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构建形成对航空产业发展辐射和带动作用强的技术创新网络,最终成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航空制造创新中心。

  据成都市航空航天产业联盟理事长、成飞公司总经理蒋敏介绍,创新中心内设七大功能平台,分两期建设,一期规划建设时间为2018-2020年,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航空制造协同创新平台、军工资源共享平台、成果技术转化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协同展示平台。二期规划建设时间为2020-2022年,主要建设内容为开放性智能制造研发平台和试制平台。

  此外,西南交大、中国大恒等五家高校与企业现场与成飞·青羊创新中心签署了首批项目入驻合作协议,同时也标志着创新中心进入实质性运营阶段。目前创新中心已对外发布技术需求20余项,成果转化项目10余项,开放共享的实验室4个。

  融合创新 “清单”链接实现机会共享

  以“链接供需、融合创新、共享赋能”为主旨,青羊区在会场发布《成都市青羊区航空智能制造机会清单》(以下简称“清单”),聚焦青羊区重点产业载体、技术供需清单、共享资源清单、企业能力清单四大类别,共计11大项55条,汇集了青羊区在航空智能制造领域的供需情况,意在通过此次清单的发布,聚合资源、集合需求、融合能力,将相互关联的军民力量和企业供需能力整合共享。

  在现场发布的“清单”中提及,重点推介了成飞·青羊创新中心的成飞航空高科技产业园、青羊区航空与电子科技社区2个产业承载区。

  “成飞·青羊创新中心作为青羊区重点发展航空科技主导产业的总部经济区高品质科创空间,着力打造七大功能平台,为企业提供研发、试验、生产、检测等环节的专业化创新创业服务,从而强化产业链的加速形成。”青羊区新经济和科技局相关负责人现场介绍。

  技术供需清单中,在技术供给方面,为后置处理软件、特征编程、以及机器人焊接等前沿技术供给能力清单,可以为企业的新产品研发、制造等提供市场化应用接口;技术需求方面,梳理了水导激光切割、3D打印、多机器人协同控制等技术需求清单,可为具备以上技术实力的企业提供“零成本”的合作接口。

  企业能力清单中,包含电子科大、西北工大、西南交大、长春理工等国内名校,与青羊区合作研究的数据采集、飞机检测与评估、AR技术等项目,为入驻企业的产品开发、市场化应用提供支撑;发布成飞公司、611所等16家重点企业的研究成果、可合作项目等内容,推广关联企业的产品(服务),助力航天产业优质产品“走出去”。

  事实上,青羊区作为成都市航空航天产业生态圈重点区域之一,在航空制造方面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和资源优势,依托成飞公司、611所、成飞民机、凯天电子、西科微波等代表性企业,加速产业资源聚集,形成了从零部件生产到整机装配,从研发设计到生产运维的全产业链。正是基于专业领域的产业基础,在成都市航空航天产业联盟的筹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飞·青羊创新中心落地建成提供了保障。

  此外,青羊区着力打造“办事不出功能区”的政务环境,营造创新、创业、创造的浓厚氛围,培育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圈,助推成都市航空航天产业联盟成员单位做大做强、加快腾飞,并让更多企业共享功能、分享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