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风习习,青山如黛。

  盛夏时节,站在板桥口镇白岩坪村6社海拔1000余米的山头,倍感神清气爽。放眼望去,一片片沟壑分明的茯苓种植基地尽收眼底,柴胡、纽扣七等中药材幼苗生机盎然。

  “这里以前是杂草丛生的荒山荒坡,无人问津,看着怪可惜的。”通江县黑茶坪生态农业专合社理事长杨乾志若有所思,“现在我们开垦出来种植中药材,已达一千余亩,完全投产后一年预计可收益1000余万元。”

  在外打拼,始终情系故乡的好山好水

  1974年,杨乾志出生在板桥口镇白岩坪村6社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因家庭贫困早早辍学在家,为了维持生计,19岁便外出务工。进厂、做销售、搞管理、当主管,就这样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务实的品性、钻研的劲头一步步成长起来,同时也积累了数百万资金。

  “每年春节回家,我都要到田间地头,到曾经放牛的那些山包包上走走看看。”杨乾志告诉笔者,“出门在外,但始终还是觉得家乡好。”

  2004年,杨乾志没有出去,留在了家中。“一次偶然机会,接受了一名重庆商人代收李子的委托,发现山下的李子都摘光了,白岩坪上的李子还可以摘一个多月,并且季节越往后收购的价格就越高。”杨乾志看到了在家乡创业的商机。

  2004年8月,杨乾志在板桥口镇党委政府和白岩坪村支两委的支持下以16000元/10年的价格流转了2000余亩连片荒山荒坡开始栽种李子树。“想到终于能回到老家发展,全身上下都是劲。”斗志昂扬的杨乾志说干就干,果断的一次性买入了20000株晚期李子树苗,道路不通,就雇当地村民背树苗上山,上到山顶就得花两小时左右,为了栽种管护方便,夫妻俩回到了老家老房子居住。

  2007年,由于李子尚未投产、基础设施差、人力成本不断上升等原因,让杨乾志资金无以为继,创业宣告失败。面对现实,杨乾志只得再次带着妻子远离家乡务工。

  “在外面打工的日子,只要一有空闲,我就会想起家乡白岩坪村。”杨乾志说,“这里没有任何污染,生态环境得天独厚。这里又是开国将军何正文的故里,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并且还有古老黑茶树400亩,在家乡创业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

  返乡创业,种植中药材做好“山”字文章

  2016年秋,板桥口镇党委政府相关负责人了解到杨乾志的情况后,积极向他介绍了板桥口镇日新月异的发展势头,宣传了国家的优惠政策并诚挚邀请他回乡创业。看到家乡的变化已今非昔比,杨乾志决定,回到家乡再次创业。

  “外面一年能挣几十万,回去一年能挣几个钱?你忘了上次栽的跟头了?”妻子李仕菊不同意的说道。

  “我是白岩坪的人,不可能在外面打一辈子工。”“从哪里跌倒就该从哪里爬起来。”杨乾志耐心地给妻子做思想工作,最终,杨乾志说服了妻子。

  杨乾志回到老家后,看着曾经栽种的李子树已所剩无几,这使他不得不重新思考发展项目。

  正当杨乾志在田间地头转悠苦思发展项目时,遇到了在山里采药的诺水河镇村民王永义。“和他摆龙门阵的时候才晓得我们这山上还有中药材。”于是杨乾志随着王永义在山里转了两天,发现了40余种中药材,这使得杨乾志看到了希望。吸取了第一次失败的教训,杨乾志请专家对白岩坪村进行了全面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无论是海拔高度还是土壤性质、气候等条件都特别适合种植中药材。于是杨乾志下定决心种植中药材。

  为了保证资金链不断裂,杨乾志采用“以短补长”的方式种植,即一年生、两年生和多年生中药材间种,确保年年有种植,年年有收获;为了充分利用土地,杨乾志将木本类、苗本类、菌类药材套作。

  在杨乾志的带领参观下,笔者看到中草药种植园区已颇具规模。据他介绍,目前园区内的中药材,木本类、苗本类各1000亩左右,菌类800余亩。

  “除了种植中药材外我们还要发掘野生药材,坚持有机种植。并加强对400亩古老黑茶树的管护,进一步扩大规模,打造高山特色生态茶品牌。”

  为了保证销路,杨乾志多次前往陕西、重庆等地与医药公司洽谈,并成功与7家公司签订了保底收购协议。

  “今年茯苓将直接带来200余万的收益,柴胡10余万,所有药材完全投产后一年预计可收益1000余万。”杨乾志信心十足的说。

  抱团发展,带领群众共同脱贫致富

  “我的梦想就是带着大家一起致富。”这是2017年3月,在黑茶坪生态农业专合社成立大会上,杨乾志说的第一句话。专合社以现金入股形式融资,目前专合社由杨乾志担任理事长,由包含杨乾志在内的5位大股东控股,聘请王永义担任中药材技术员,拥有板桥口镇、诺水河镇社员160人。

  “能够帮一个就帮一个。”杨乾志说。

  专合社成立后,贫困户优先进园务工,还免费向贫困户提供中草材、花椒种苗1600余株,并积极指导栽种技术。

  据悉,合作社成立后,园区稳步发展,目前园区总投资1000多万元,面积发展到1700余亩,投资修产业路10.3公里,山坪塘6口,蓄水5000方,产业园区、特色产业初见成效,并获得了县人民政府颁发的农业特色产业所有权证书。

  “在园区栽药、除草,每天能挣80元,我一年能做200多个工,仅此一项就能收入16000多元。”村民刘芬才说。

  园区仅2017年一年就直接吸纳当地劳动力9468个工天,带动精准扶贫户29户增收脱贫,辐射带动周边10余个村4000余人就业增收。

  “我还要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将园区扩大到3000余亩,黑茶种植达到800亩,种植中药材2000余亩,预计再投资1.2亿元,辐射带动600余户农户增收致富,并在板桥口镇建立中药材粗加工厂房,让园区逐步形成四川农业大学+公司+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产业园区+森林康养+将军故里+生态旅游的有风景、有故事、有健康的产业链。”杨乾志信心满满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