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宜宾市岷江路小学承担的《小学数学数形结合教学策略研究》(以下简称《策略》)区级科研课题,历经三度春秋,于2013年11月经翠屏区教师培训与研究中心专家组评审,圆满结题。无需问《策略》的后续研究将再次展开,翘首盼《策略》的升级版马年到来。作为参研教师回眸自问:课题的创新点在哪里?
一、 选题新颖
2002年10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正式颁布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风声水起,如火如涂,十年耕耘,硕果累累。翠屏区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区,同仁们以《课标》为导向,以教材为蓝本,以锐意之精气大胆走进新课程。在两轮实验中,我校学生普受实惠:“双基”得到强化,能力不断增强,个性鲜活张扬。但就学科教育而言,美中不足的是数学思想的启蒙教育相对滞后,难以满足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知道: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和“形”构建了数学帝国;图形是特殊的数学“语言”,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创造性思维又具“三性”特质,我们更明白:“数形结合”是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数学的“灵魂 ”,也是训练“语言”的优先选择,正如数学家米加三藏说的“能让学生受益终身”。思想决定行动,2011年1月我们申报了区级科研课题《策略》并立项成功,2011年5月举行了开题报告拉开序幕。2012年12月新修订的《课标》颁布,修订稿《课标》把“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扩充为“四基”(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基本的活动经验),“基本的数学思想”跃然《课标》,诠释了新的理念和高度,印证了“课题”立项研究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二、 做法精致
纵观西师版小学《数学》教材,颇具地方特色,其中蕴含的思想方法有十多种。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教材中渗透较广,呈“三段”特征明显。我们认为:与文本合作,发掘其思想方法的内涵与价值,会为学生终身的发展提供广袤空间,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认真学习、仔细研究各兄弟学校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又梳理了学校教师在“课题”研究前的一些自觉“行动”,冷静客观地分析了学校的智力资源(参研者的学识水平、教学能力、研究经历与所取得的成果),科学地设计本课题的研究方案,制定了“整体把握,分段突破”的总体思路,明确了研究目的,确定研究重点,划定了研究时间,预设了各阶段的目标(效果),实行精细化管理。《策略》把“给力”点放在数形结合“教学策略”的“探究——归纳——提炼——推广”上,即:在“策略”上求“是”;在“操作”上求“易”;在“效果”上求“实”。从“整体”处着眼,在“板块”上下手,志在“点”上打“井”,以小见大,寻求“深度”。我校仅有十四个教学班,学科教师人数不多,力量相对薄弱。因此,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没按惯例采用“对比班”实验的研究模式,而是按专家的引领全员参与,班班开花,力求“广度”。显然《策略》的设计有别于其它,折射出《策略》的求异性和创新性。
三、 效果突出
本“课题”的提出、申报、立项,源于教师自觉对教学实践行动的反思和总结,也是“求索者”的思想顿悟,更是学校改变“数学科教学质量相对滞后”现状的顶层设计。《策略》以“一个促进,二个有利”为研究的价值取向,紧扣了翠屏区“建设西部教育高地”,“让翠屏孩子享受更好教育”的时代主题,彰显了学校“求取教育科研新突破”的信心和勇气。历经三年,伴随参研教师理论水平的提升,教学观念的转变,“两赛三论”、“育模年”活动的开展,“数形结合”不仅生成了无数高效课堂,还改变了学生在课堂的生活质量,提升了生命价值。在2013年上期区抽测中,主研教师何晓兰任课班创造了及格率、优生率两个100%的好成绩,更让人欣喜的是整体数学学科成绩在提高;学校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获区教学质量一等奖。《策略》研究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文本”合作,与学生共事,“以形助数、以数解形、数形结合”的效益日趋凸现,不难说明“课题”研究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相信随着《策略》后续研究的不断深入,还会有更多的发现和收获。(陈刚)
【编辑:李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