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是对自己的工作和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是一种情怀、一种执着、一份坚守、一份责任。每行每业都离不开工匠精神。放到教育行业,师者,也需要像工匠一样热爱自己的事业,细心雕琢,以对待孤品的心对待每一个孩子,让孩子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成就最好的自己。

  在第33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新浪四川推出大型系列报道——师匠精神,走近一批优秀的教师,了解他们在日常教学中的创新与思考,故事与启迪,风格与魅力。

  郭根:坚定教育理想信念  终将抵达幸福彼岸

  郭校是一位难能可贵的实干型的年轻干部。他踏实、勤奋、认真、任劳任怨、不计得失,为做好每一件事情经常加班加点,为学生和教师做了很好的榜样示范作用。只要他做的事,我都放心!大家都放心!

  ——黄成凤校长

  从一线教师到中层管理者,从教育局宣传干事再到如今的分管副校长,郭根自2005年参加工作以来,职位发生了很多变化,扮演的角色也随之改变。但他认为,不管是扮演何种角色,对教育的理想信念以及对孩子的爱和不放弃,始终是一个教育者一直追求和应该践行的。

  偶然——误打误撞与讲台结缘

  在三尺讲台上,郭根从平庸逐渐走向优秀,收获了学生的爱戴和尊敬,得到了家长的支持和好评,同事的认可和表扬,领导的称赞和赏识。

  但其实,在求学期间,教师从来就不是他希望从事的职业。

  郭根老家在雅安,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在那边上学,成绩也不错。遗憾的是,在高考中,他因为发挥失常而与自己心仪的四川大学擦肩而过,最终被内江师范学院的地理专业录取。这个结果给郭根带来了很大打击,但也不得不接受,毕竟在父母眼中,他挺适合当老师的,“我从小性格内向,长得一副温文尔雅的摸样,作文也写得好,父母还觉得老师的工作稳定,环境简单、安全。”

  上了大学,郭根极力想要通过各种平台锻炼自己,改善自己的性格,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在他的努力之下,顺利加入了学生会,积极参加系上的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最后也获得无数奖项和荣誉。

郭根和学生们郭根和学生们

  坚定——实习经历尝到从教的甜头

  大学期间,郭根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能力也在逐渐提高。虽然师范专业对应的是教师,可郭根打心里却依旧不是很喜欢教师这个职业。直到在成都经历了一段难忘而深刻的实习经历后,这个想法才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

  “实习时,我意外的发现,讲台特别神圣,通过讲台可以把自己的人生感悟,以老师的身份传递给孩子,让他们努力学习。”郭根回忆,当自己讲话之后,听到学生们说“老师好!”,心里就想蜜一样甜。

  郭根至今仍记得,在一个学校实习结束后即将离开,被学生们一个个簇拥着的场景,“学生们拉着我的手,说着许多感谢之类的话,甚至有学生哭了,他们非常舍不得我走。我的心里也格外难受。”郭根说,这次事件后,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当一名老师的信念。

  为了能够留在成都从教,郭根在七八所学校实习过,辗转到十多所学校去听课、面试、咨询相关情况。终于,好消息很快传来。郭根顺利考进了武侯区,在石室双楠实验学校开始了自己的从教生涯。

  坚持——把违纪班发展为区优秀班级

  刚走上三尺讲台,想到自己既不是名牌学校毕业,学历也不高,而且还没经验,郭根继续坚持自己的一贯风格:踏实、认真、勤奋,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果不其然,很快便收到了效果,他多次参加区上的赛课,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同时也在其他活动中大放异彩。

  在从教路上,郭根也遇到了不少坎坷和挑战。

  学生成绩普遍较差,违纪行为频频发生……这是郭根当班主任接手的第一个班。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在开学第一天,郭根却扬言要争取被评为区级优秀班级。不料,当即便有学生站出来反驳,着实给了郭根一个下马威。

  即使这样,郭根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反而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找学生谈心、做思想工作。与此同时,他还确定了阶段性目标,如,第一年懂责任,第二年有责任,第三年负责任。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篇主题为永不放弃的案例论文,他坚定认为,也许不能改变学生,但是作为老师是可以影响学生的,“无私的付出,坚信的爱,不放弃每一个孩子,公平公正的对待孩子,这些东西都会影响孩子。”

  事实证明,郭根的努力没有白费,孩子们在他的影响下有了很大改变。而 “被评为区级优秀班级”这个看似不着边际的目标,也在三年后实现了。当时,班上所有人都相拥而泣,这个场面他永生难忘。

  虽然郭根现在身为教育管理者,操心更多的是打造教师队伍,让教师们坚信教育事业虽然清贫却也有幸福感;整合学校和教师资源,让学生快乐成长,让教师幸福工作,让学校发展更上一个台阶等,但他依旧会勤奋、努力、坚持,心存感恩之心,坚持对教育理想信念的追求。

郭根和家人郭根和家人

  王燕艳:给孩子有营养的爱

  王老师有爱心,懂教育的规律和艺术,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班务工作都用心、用情,同时注重方法。不仅孩子们喜欢她,家长也支持她、欣赏她,愿意听她的话。不管是她对家长还是对老师的培训,效果都非常好。她是我们学校所有老师的楷模和标杆!

  ——黄成凤校长

  “你觉得给学生最好的礼物是什么?”

  “不同的孩子需要的不一样,有的孩子要长大才能明白。但,无疑例外的是,所有礼物的外包装都包含一个‘爱’字,这个字对每个孩子都不一样。”

  从教二十多年,王燕艳认为爱孩子是做好这份工作的基础,也是让这份工作变得轻松、有价值、有意义的法宝。“孩子的一个行为,在别人看来可能是调皮捣蛋、恶作剧,也许换一个角度,转变一种心态,你就会发现孩子的可爱之处,这也会影响你接下来采取的行为措施。”王燕艳说。

  听从内心的声音,从美术转行教语文

  从小擅长语文学科、热爱文学的青年王燕艳听从父母的安排,选择任教美术学科,“父亲是语文教师,他深知其中的艰难和辛苦,他觉得教美术很轻松,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上面。”按照父亲的安排轨迹运行了七八年后,王燕艳靠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拿过很多大小奖项,但她始终觉得对美术的热爱程度有所欠缺,反而多了一些迷茫。

  此时,王燕艳的内心有一个声音:改行教语文。这在别人看来不可思议,但她却觉得合情合理:语文成绩好,钟爱文学,性格温和,自身形象也与教师契合。纠结、犹豫、挣扎一番后,王燕艳还是大胆地迈出了这一步。

  令王燕艳没想到的是,刚以语文教师的身份带第一个班时,就听到了一些负面的评价:她专业吗?能胜任语文这个学科吗?背负着压力,王燕艳一边在生活上对学生们无微不至、疼爱有加,同时想方设法拉近和家长的距离。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打心里喜欢上了她,家长们也在情感上接纳了她。

课堂上的王燕艳课堂上的王燕艳

  从妈妈角色向老师转变,给孩子有营养的爱

  王燕艳坦言,第一次当班主任就付出了最多的感情,倒水、拿杯子、加衣服……孩子们生活上的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她都亲力亲为,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自己的孩子,甚至当班上孩子与其他班孩子发生冲突,家长打骂孩子时,她都会不由自主地护短。那时,她觉得自己的角色更像是一位妈妈。

  “要给孩子有营养的爱,而不是一味地护短。”自从带完第一届毕业班后,王燕艳在思想上更趋成熟,她慢慢地从“妈妈”的角色中跳出来,回归教师的身份。

  在王燕艳看来,低段的时候,教师应该树立自己的权威,同时要像妈妈一样精心照顾和呵护孩子。到了中、高段,应该实现华丽的转身,从妈妈的角色转变到老师和朋友,甚至向孩子示弱。

  王燕艳通过观察发现,孩子们的阅读范围很宽泛,阅读兴趣也特别浓,“孩子们每当看到优秀的书籍都会给我推荐,并强烈要求我去看。记得有一次同学们给我推荐了《货币战争》后,我全套买下来看。后来和他们一起聊的时候,时不时都会冒出一些专业术语。” 王燕艳建议,教师不要只看一些行业或专业相关的书籍,和孩子们一起看他们感兴趣的书,可以促进彼此共同成长,自己也会变得更加成熟。

  挖掘闪光点,让每一个孩子都进步成长

  “这个班的每一个娃娃都很快乐,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有一届学生毕业后,家长都对王燕艳这样评价道。王燕艳的学生各种类型都有,但在她的教育和引导下,每一个孩子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成长。

  小童是班上个子最高的男孩,比其他同学都高出一大截,因为在行为习惯方面比较“突出”,在班上甚至全校都有一定知名度。一次,他又犯事了,爸爸被请到学校后,在走廊处对其打骂了一顿。王燕艳觉得孩子很可怜,决定帮助他改过自新。

  私下了解到小童喜欢看漫画,王燕艳就专门去给他找一些书看,并鼓励他坚持写日记。无论他的日记写得再差劲,王燕艳都会在班上当着全班学生念。感受到王老师的鼓励和爱意后,小童越来越喜欢写作,而且开始模仿书中的优美语句,写作水平大幅提高。此外,在体育方面优势明显的小童在运动会上被当做明星对待,还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区上的运动会。慢慢地,小童越来越有自信,学习成绩有了很大改观,也改变了以前在大家眼中的形象。后来,王燕艳了解到,小童考上了一所体育学院。

  “前面是一位一位高大的学生,一位瘦小的老师跑到他身后去吓他、教训他。”至今,王燕艳回忆起和小童的这一幕场景,觉得很温馨,也很幸福。

  贾冬:人生因传承而有了意义

  贾老师对小学数学教育钻研得很深,很透,让学生学得很轻松,学得很高效。他在自己追求成长、进步的同时,又非常耐心、舍得,乐于帮助其他更年轻的教师,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团队的建设,与他这样的骨干教师分不开。

  ——黄成凤校长

贾冬和学生们贾冬和学生们

  师范毕业后,一直以来和数学老师关系不错、热爱数学的贾冬,如愿走上了讲台。时光荏苒,至今他已经在教学一线走过了十个春秋,支持他在这条道路上坚定走下去的动力是“把教师这份事业继续传承下去。”

  一次冲突——萌生教师梦,希望把优秀的东西传承下去

  思维比较活跃的贾冬深受数学老师的喜欢,小学阶段,他一直都担任班上的数学课代表。

  记得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班上来了一位年轻的数学老师,因为是科代表,贾冬在他身上学到了特别多,比如,如何批改作业,怎样与学生沟通,一些差生在他的帮助下,思想上和学习成绩发生了改变。从那时起,贾冬开始喜欢教师这个职业,觉得当老师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能教授学生知识,把自己的想法和所学传递给学生,这样的人生便有了意义。”

  一次,贾冬在数学课上与另外一名同学发生了矛盾,课堂顿时乱成一锅粥。课后,老师把二人叫到了办公室,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单独跟贾冬说了两点:第一,你是课代表,班上数学学科的榜样,所做的任何行为都要以身作则。第二,以前对你管的很松,没管你课堂习惯的原因,是因为我觉得你不需要我用这样的方式去抓,我觉得你能改。老师的这番话虽然语气不重,但却深深影响了贾冬。从那以后,他自觉改掉了身上的坏毛病和不良习惯,“老师给了我极大的信任,我不能辜负他。”

  经历这次事件后,贾冬心中有了一种想法:希望能把老师所做的事情传到我身上,再传下去。这个想法也一直激励着他,顺利完成了学业,并在磨子桥小学分校如愿成为了一名教师。

  一次经历——度过困顿期,实现教学跨越

  因为缺少实战经验的累积,刚走上三尺讲台的贾冬感到很迷茫,度过了一段困顿期。好在学校领导对他非常重视,甚至还专门为他找了一位师傅——武侯区小学低段教研员邱莹。在他们的帮助下,贾冬适应得很快,但对于教学仍旧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很快,挑战随之而来。在他工作第二年,开始参加区上的研究课。为准备这次研究课,学校领导和师傅一字一句地教他,包括每个环节如何应对,应该说什么话,就连预设之外的情况也在考虑范围之内。这段漫长而辛苦的过程让贾冬有了深刻的感悟,自己的想法,大幅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次经历让我了解了如何上好一节课,明确了如何把同一页教材变成一篇满足学生知识需求的教案,此外在心理上也有了很大跨越。”贾冬说。

  自那之后,贾冬在教学上走上了正轨,但他并不满足于现状,而是把闲暇时间花在提升自己的能力上。除了看一些专业的书籍外,他还跟着师傅辗转到全区去听课,在借鉴他人好的方法、好的思想的同时,反思自己,“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写了五六个笔记本。”

  一份礼物——让孩子们笑着笑着把知识学了

  贾冬在孩子们的眼中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形象,课上他是严师,任何出格的事情都不被允许;课下,他是“孩子王”,和孩子们一起疯,一起聊天,一起解趣味题,分享彼此的一些真实想法。贾冬解释说:“课堂作为老师的主阵地,为保证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丝毫掺不得假。但孩子们很小,数学课又枯燥,我就尽可能的通过课下让他们喜欢上我的人,进而喜欢上我的课。”

  贾冬因为微胖的身材,外向的性格,深得孩子们的喜欢,给他送礼物是常事。贾冬最看重的礼物是一些很用心制作的上面写有一些平实语言的卡片,“上面的话很暖心、温馨,感觉得到是平辈之间的交流,并没有把自己当作高高在上的老师。”

  反过来,贾冬也希望给每一位孩子一份礼物——帮助他们爱上数学,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笑着笑着把知识学了。”贾冬说,课堂不仅仅带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快乐。数学能教会学生什么并不重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教会他们怎样做人,能够在课堂上找到学习的快乐,这才是对他们今后学习的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