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电网早已‘脱胎换骨’、焕然一新,供电能力、电网结构和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 5月10日,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石玉东在该公司5.12汶川地震十周年新闻通气会上说。10年来,汶川地震灾区电网建设投入达606亿元,变电站由385座增至728座,是震前的1.89倍;灾区最大用电负荷由439万千瓦增至935万千瓦,是震前的2.13倍;灾区年用电量由260亿千瓦时增至549亿千瓦时,是震前的2.11倍;率先建成了全国领先的电力应急体系。电网建设实现了“重新用上电”到“用好电”的持续转变和提升,为灾后重建和全省特别是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能源保障。

  据了解,10年前的汶川特大地震给四川电网带来重创。171座变电站、2751条输电线路停运,部分电网损毁殆尽,405万户停电,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6亿元。

  10年来,国家电网戮力前行,从应急救援到恢复重建再到跨越发展,描绘了从悲壮走向豪迈、从豪迈走向辉煌的画卷。

  灾区电网科学重建“脱胎换骨”

  地震发生后,国网四川电力以最快速度恢复供电,在国家电网公司大力支持和兄弟网省公司的对口援建下,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电网重建,实现了跨越发展。

  10年来,汶川地震灾区完成电网投入606亿元,新建、扩建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396座、新增容量5345万千伏安,新增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12762公里。灾区电网资产由146.43亿元增加到468.58亿元,是震前的3.2倍;变电站由385座增加到728座,是震前的1.89倍;变电容量由2507万千伏安增加到7857万千伏安,是震前的3.12倍;线路长度由2.1万公里增加到3.39万公里,是震前的1.62倍。灾区电网供电能力、电网结构和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供电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同时,国网四川电力积极落实直购电、富余电、留存电以及灾区暂缓提价等特殊政策让利于民,支撑了阿坝、广元等重点工业园区发展。接收地方电网和小水电供区的居民客户800万户,发展新增居民客户950万户。国网四川电力累计捐赠资金860余万元用于灾后重建和爱心帮扶。

  在成都,国网成都(都江堰)共产党员服务队在震后废墟上立下“27个人要向40个人那样去战斗”的铮铮誓言后,成都电网以贫弱身躯飞速成长为拥有6座500千伏变电站、双环网运行,电网规模、设备数量、技术等级均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的坚强电网。

  在德阳,德阳电网与德阳工业共同历经了重创、复苏和崛起。国网德阳供电公司助力东汽、宏达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从灾难中走出,实施“康桥工程”和“彩虹工程”,64亿元的电网资金投入为德阳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能源保障。

  在绵阳,全国首座110千伏智能变电站作为灾后重建标志性工程在北川拔地而起。绵阳电网护航中国唯一科技城大步迈向西部经济强市之林。来自北川的电力员工汪志刚,为羌寨老乡点灯,给藏区同胞送电,感动中国。

  在广元,500千伏变电站从无到有,广元电网结构更加坚强,供电能力提高三倍,释放改革红利,全市170万城乡居民实现同网同价,人民群众有了切实的获得感。

  在阿坝,10年来共计投资95.8亿元建成了以220千伏、110千伏为骨干的坚强电网,为灾后重建提供电能保障。实施“情暖藏羌”工程,有效保障偏远地区供电,促进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

  多灾多难的映秀湾电厂,两度损毁、两次重建,电站实现远程集中控制,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全面超越震前水平,发电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实现了从绝境重生到振兴发展的跨越。

  电力应急体系建设全国领先

  5.12地震后,经过十年努力,国网四川电力建成了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电力应急体系。电力应急实战能力在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茂县山体滑坡等多次自然灾害中历练、成熟,实现了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

  该体系建成省、地、县三级电力应急指挥中心,形成覆盖全川、上下衔接、互联互通的指挥体系,搭建起政、企、区域协同联动机制,配备“高精尖”应急救援装备,打造“水、陆、空”立体救援模式。“3D作战指挥推演室”“4D灾难体验室”“高海拔应急勘察巡检”“高空输电线路应急救援”等应急技术不断取得突破。

  10年来,国网四川电力处置各类突发事件962件,启动公司层面应急响应26次,累计投入应急抢险人员17。 37万人次,出动应急车辆3.26万台次,应急体系标准化、队伍专业化、协同联动机制科学化、装备与物资保障现代化建设日臻完善,应急体系建设和实战能力处于全国电力行业领先水平,并向“国际一流的电力应急体系”的目标不断迈进。

  四川能源大省地位更加巩固

  截至2017年底,全省发电总装机9571万千瓦(居全国第五位,年内将超过1亿千瓦),总体规模与英国、韩国接近,较“十二五”末增长了5347万千瓦,年均增速12.39%。其中清洁能源装机7909万千瓦、清洁能源发电量3104亿千瓦时,均居全国第一,成为全国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

  全省最大电力负荷约4200万千瓦,2017年全社会用电量2205.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96%,稳居全国第八、西部首位,并在全国率先形成以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今年一季度全省全社会用电量达570.4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62%,是2012年第一季度以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反映出我省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

  目前,四川电力外送能力已达到3000万千瓦,居全国首位,“十二五”以来,累计送省外电量6211亿千瓦时,带来经济值467亿元,税收82亿元,有力促进了水电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四川省已成为全国电力能源生产大省、消费大省、输出大省。

  释放改革红利助力实体经济

  近年来,国网四川电力认真落实电力体制改革部署,主动克服经营困难,积极实施四川电价改革十项措施、完善两部制电价、直购电、富余电、留存电等措施和精准扶持等政策。率先建成全国一流省级电力交易中心,2017年实现电力市场交易电量634.5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0.38%。

  2017年,四川平均实际销售电价(含政府性基金及附加)为0.5917元/千瓦时,比全国平均电价低6.33分/千瓦时,在全国34个省级电网中由高到低排名第24位;大工业电价四川为0.5452元/千瓦时,较全国低9.38分/千瓦时,在全国排26位,低于周边重庆、陕西等省份。去年全省降低企业用电成本约105亿元,国网四川电力承担了全省电力行业整体让利金额的一半以上,今年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预计还将承担3亿多元,竭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在省委省政府支持下,“三个一”电力发展格局取得初步成效。电源侧“一盘棋”形成共识,各类电源有序控制发展,建设规模和时序趋于合理,集中力量重点消纳现有水电;电网侧“一张网”稳步推进,电网资源整合在重点地区实现突破,特别是去年以股份制合作方式组建成立四川宜宾电力有限公司,累计完成105家县级供电企业改制,陆续接收60家小水电供区,解决了14家孤网供电问题;需求侧“一同价”惠及人民群众,结合四川电网输配电价改革试点,已实现56家改制县公司“同网同价”,率先完成了高价区降价,让人民群众拥有了更多获得感。

  履行社会责任助力脱贫攻坚

  扶贫助困、服务民生是国有企业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近年来,国网四川电力累计投资579亿元,实施“电力天路”、“情暖藏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等工程,完成36个深度贫困县电网改造,其中藏区户均用电容量超全省平均水平。提前打赢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两年攻坚战”,完成5000眼机井通电、5992个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1194自然村通动力电,供区内所有贫困村均达到“户户有生活用电”标准。先后投资5亿元,改造供电设施落后的城市老旧小区1415个,惠及25.9万户、约85万人。实施“产业+智力+爱心”三位一体“造血”扶贫,精准扶持乐山马边县、凉山喜德县等贫困地区发展。免费定向培养464名电力专业藏区学生,累计建成“川电留守学生之家”210所,13万留守儿童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