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 回家创业开果园

  彭山区观音镇果园村,一个以盛产葡萄而闻名的地方,连绵着上千亩葡萄大棚,张籍友的葡萄园就坐落于此。他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紫藤葡萄园。

  尽管连夜从彭州早市回来,还未来得及睡上两三个小时,但他还是得硬撑着疲倦,到大棚里作日常检查。他轻扳开叶子,翻看背面,然后撩起每串葡萄仔细查看,张籍友的脸上露出骄傲。

  种了7年葡萄,张籍友已深谙种植之道。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之前其实是个就连锄头也没拿过的城里娃,“如果不是偶然遇见了政府的大学生创业机遇,恐怕我多半现在就在城里当个公务员了。”张籍友说,2009年,从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毕业后,他回到家乡找工作,工作人员告诉他,政府正在推广大学生创业,到乡下当果农,技术有人指导,免3年的土地租金,还不愁销路。

  张籍友心动了,但又害怕失败,回家咨询父母,没想到父母爽快地表示支持,四处凑钱,甚至将自家房子作为抵押,筹措了30万多元租下了30亩地,办起了葡萄园。

  第一桶金 葡萄卖了20多万元

  成为果农的第一天,张籍友就把自己的家从城里搬到了紧邻果园的小瓦房中,电风扇取代了空调,旱厕取代了马桶,早上七八点,当晨曦透过床上方的窗户照在床上,他就要起床去果园“学艺”了。

  张籍友说,起步时,政府会请很多有经验的老师来作讲座,教入门知识。同时,创业园中还有很多比他来得更早的大学生老师,也会隔三岔五到他的果园里,手把手教他如何栽秧下苗,以及辨别病虫害。第一年,他几乎每天都在大棚里泡上大半天,皮肤晒得黝黑,爸妈心疼,时常给儿子打气减压,但他的压力却从没小过。

  2010年9月,培育了一年的葡萄终于成熟,卖向成都,可他却高兴不起来。“到市场一看,我的葡萄果小,色泽也不好,简直没法比。”张籍友说,别人的葡萄卖了六七元一斤,他的只能卖到二三元。那年,他的葡萄卖了20多万元。虽没有回本,但他仍感庆幸,“如果不是政府找到了买家,恐怕我亏得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