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新天府 绿色心动能

  以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为中央绿心,形成城市发展新格局,为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绿色动能 本报记者 胡大田 摄

  ■公园城市一定是农耕文明、现代文明、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等多种文明交相辉映、人和城市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成都以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为中央绿心,推动“两山夹一城”变“一山连两翼”,城市格局迎来千年之变,同时构建“两山、两网、两环、六片”生态格局,为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绿色动能。

  ■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必将开创大美新天府,强化绿色心动能。家在龙泉山的天府新区三星镇云崖村村民史廷洋说:“不仅我会选择留在家乡发展,我正读高三的女儿也告诉我,今后大学毕业了也要回来,在青山绿水中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

  “最喜欢开着车、载着家人,要么去兴隆湖溜达一圈,要么上龙泉山看看沿途风景。一趟下来,心情特舒畅。”

  这是天府新区三星镇云崖村村民史廷洋一家平日的休憩生活。

  站在兴隆湖边,向东眺望,约8公里外的龙泉山映入眼帘。蓝绿交织、山水相融,这样一幅画面让史廷洋心中充满了欣慰与自豪。他抬手指了指,看,我家就在山上。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府新区视察时,作出“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的重要指示。成都坚定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公园城市一定是农耕文明、现代文明、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等多种文明交相辉映、人和城市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新一轮成都城市总规提出,将龙泉山提升为总面积1275平方公里的“世界级品质的城市绿心和国际化的城市会客厅”,并以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为中央绿心,实现城市空间格局从“两山夹一城”向“一山连两翼”转变,形成网络化、多中心、生态型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同时在市域内构建“两山、两网、两环、六片”的生态格局,为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绿色动能。

  以千年之变的大魄力、大手笔,为城市开辟永续发展新空间、优化环境容量。由此,成都迈入“双城时代”,重塑城市格局和生态格局,顺应人民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美好生活向往。

  生态屏障转变为城市绿心

  以千年之变的大魄力重塑生态格局

  按照公园城市理念,成都将构建全域绿色空间体系,形成串联林湖、交融山水的生态“绿脉”。

  “开门见绿”是史廷洋这些年最大的感受。他利用家门口的“先天优势”,一边种植红橘,一边养殖当地特产云崖兔。他有个小妙招:把兔子的粪便当作果树的养料,不仅循环利用,还生态环保。每天一开门就看见自家活蹦乱跳的兔子和结果的橘树,满眼是绿,心里欢喜,收获的喜悦不禁油然而生。回家乡发展种养殖业的他,亲眼见证了当地如何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通过龙泉山上新修的一条富民路,他家的生意越做越宽,“走出去”和“引进来”都很容易。现在,他还有了开农家乐的想法,“随着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到这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价值如是得到突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天府新区部分总面积约140平方公里,辖5镇22村。而这只是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一个缩影。去年,全市整个项目新增造林面积2万亩,今年计划增绿增景8.5万亩。

  生态绿色正逐渐重塑这座城市的格局。新一轮总规明确,在市域内构建“两山、两网、两环、六片”的生态格局,包括龙门山和龙泉山、岷江水系网和沱江水系网、环城生态区和二绕生态环以及六片生态绿隔区。在城市空间结构上,把龙泉山由原来的生态屏障转变为城市绿心,两侧的中心城区和东部城市新区,将实施差异化空间发展战略,构建与国家战略、城市目标、资源禀赋、环境条件、人口布局、产业形态相适应的城乡空间框架,推动“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实现差异化协调发展,统筹考虑“舍与得”“增与减”“东与西”“新与旧”“城与乡”的关系,着力解决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

  以“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为精准导向,降低龙泉山以西区域的环境压力,利用好龙泉山以东的资源优势与环境优势。而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全面建成以后,将对城市的生态、生产、生活产生明显影响。在生态方面,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森林覆盖率将达到70%,全市人均将增加10平方米净森林,每年将提升8.4亿立方米蓄水能力(相当于3.6个三岔湖的容量)、固碳31万吨、释放23万吨氧气(可供84万人一年呼吸),同时将有利于形成多样化生态环境系统。在生活方面,将为市民提供便捷的城市游憩服务,有效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在生产方面,将与周边城区形成产业互动,提供高端产业服务,支撑成都的对外交往中心职能,大力提升现代化新天府的国际影响力。

  保护良田好水 保护都江堰灌区

  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天府之国延续下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逻辑正由经济发展导向走向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

  像史廷洋一样,龙泉山上不少村民充分利用生态优势,发展种植业和乡村旅游业,实现了人与自然、产业与生态的和谐发展。而龙泉山以西,则集中着成都平原的优质良田,特别是都江堰—郫都—大邑—蒲江这一线,如果不保护好这一带的耕地和良田,那天府之国将成为一个传说。

  提升城市西部生态功能,保护良田好水,留出城市通风廊道。“西控”区域持续优化生态功能空间布局,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与资源禀赋不协调的产业实施退出。新一轮总规把“西控”区域建设用地总量在原规划提出的2020年的指标上降低20%,这降低的20%的建设开发强度将大大缓解城市生态压力。这契合成都的资源禀赋,保护了都江堰精华灌区良田沃土。

  成都去年提出包括“精华灌区修复工程”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十大重点工程”。精华灌区修复工程范围涵盖都江堰市、温江区、郫都区、崇州市、彭州市部分区域。其中,涉及都江堰市范围为胥家镇、天马镇、聚源镇、崇义镇160平方公里。

  都江堰精华灌区修复工程将分三期建设。一期规划于今年3月底前,完成胥家镇“天府原乡”、聚源镇“灌区映像”2个项目;二期规划将精灌区四镇剩余部分打造成为集国家水稻湿地公园、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为一体的国际一流、独具特色的都江堰精华灌区核心示范区;三期规划将成功经验系统引导、拓展延伸至整个都江堰精华灌区,形成世界领先的天府水生态文明典范区。

  通过“理水、护林、亮田、彰文、兴业”等方式,修复工程将传承天府农耕文明历史文脉,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现水旱从人、美田弥望、产业兴盛的灌区盛景。未来,一个“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精华灌区新风貌将呈现在我们眼前。

  而在龙泉山以东的东部城市新区,将构建“一山一水五楔多湖”的生态格局,构建“2+2”通风廊道,即2条一级通风廊道和2条二级通风廊道,其中一级通风廊道管控面积约372平方公里;划定龙泉山山体、河流保护廊道等重要生态绿隔区控制线。龙泉山以西的“南拓”区域,将结合兴隆湖、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等形成“望山见水、疏密有致”的城市空间形态,结合浅丘地形形成特色景观,构建特色城市天际线,形成11个观天际线视点,15条视廊,其中5条观山视廊;“北改”则将建设提升北部地区生态屏障功能;“中优”区域则将实施“三减三增”——减居住人口、减开发强度、减非核心功能,增文化功能、增旅游业态、增开敞空间。

  抓好生态文明建设,优化生态空间格局,成都将构建多元协同的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努力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天府之国延续下去,让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交相辉映、美丽山川和美丽人居有机融合。

  在青山绿水间创造美好生活

  让绿色成为城市最鲜明底色和最持久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背靠青山,开门见绿,“史廷洋们”的生态福利将延续到城市中间。未来,一条规划建设16930公里、覆盖全域的天府绿道,将让绿色生活触手可及。

  天府绿道是成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新实践。将按照“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的原则,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为本底、以文化为特色,建设展现天府文化体现国际水准的天府绿道,描绘“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蜀川画卷。

  其整体结构为“一轴、两山、三环、七带”。“一轴”为锦江绿道,“两山”指龙门山森林绿道和龙泉山森林绿道,“三环”指熊猫绿道(沿三环路)、锦城绿道(沿绕城高速路)和田园绿道(沿第二绕城高速路),“七带”指滨河绿道(沿江安河、走马河、金马河、杨柳河—西河—斜江河—公式江河—临溪河、东风渠、沱江—绛溪河、毗河七条水系廊道)。

  承载生态景观、慢行交通、休闲游览、城乡融合、文化创意、体育运动、景观农业、应急避难8大功能,天府绿道将串联城市功能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功能网络;串联市域五级绿化体系,形成生态网络;串联公交、轨道站点,形成绿色交通网络;串联文化、旅游设施,形成文旅休闲网络。最终,重现北宋画家李公麟名作《蜀川胜概图》中的天府胜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收获了青山之美、蓝天之幸,还有谁不想“慢下脚步、静下心来,亲近自然、享受生活”呢?

  当前,成都正按照公园城市理念,持续推进“三治一增”,实施锦城蓝天、蓉城碧水、城市绿心等重大项目行动,加快建设世界最长天府绿道系统和世界最大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推进锦江水生态治理,构筑城市通风廊道,塑造“推窗见田、开门见绿”的城市形态,重现天府之国“窗含西岭千秋雪”的旷世盛景。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加快形成宜业宜居的环境竞争优势,让市民在都市中也“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绿色成为城市最鲜明的底色和最持久的优势。

  “不仅我会选择留在家乡发展,我正读高三的女儿也告诉我,今后大学毕业了也要回来,在青山绿水中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朴实的话语,道出史廷洋一家对生活的满足,也传递出对未来的希冀和信心——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更加美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更加美好!

  而他的心愿正通过一条绿色纽带,通过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向北京传递……

  家在龙泉山的天府新区三星镇云崖村村民史廷洋:

  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加快了三星街道产业的发展,我生活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小镇,非常高兴,希望我们的城市森林公园发展更加美好。不仅我会选择留在家乡发展,我正读高三的女儿也告诉我,今后大学毕业了也要回来,在青山绿水中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