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你多大了?

  2035年,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和成都自贸试验区18岁,成都国际金融中心21岁,风华正茂。

  2035年,成都人民公园124岁,成都双流国际机场97岁,成都石室中学133岁,风采依旧。

  2035年的成都,会是什么样子?《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送审稿)》为我们徐徐打开了2035年的成都画像:2035年,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全面建成泛欧泛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目光再向前,本世纪中叶,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天府,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

  成都,3000年烟火积淀,城市性格在历史沧桑与文明激荡中,淬炼升华,总能散发出醉人的芳香。来自历史,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新时代确定新维度,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目标已定,成都未来值得期待。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本报首席观察员吴晓华:

  一座能带给人幸福感的城市,应该是环境和谐、生态优美、安全可靠的。新总规明确提出了四个城市战略定位,不仅有利于彰显成都的魅力特质,更有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

  对接战略

  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世界城市建设

  2月27日,在成都市两会上,《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送审稿)》正式交由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讨论。作为成都市的第五轮总体规划,此次规划把眼光放在了更宽广的时空维度上。

  在明确的“三步走”发展目标中,成都大胆地提出了世界级诉求:迈向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在新一轮的开放发展格局中成都面临怎样的机遇和优势?在实现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的过程中,将给这座城市带来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吴晓华。

  更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之城

  一座城市要带给人幸福感,无疑应该是环境和谐、生态优美、安全可靠的。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在视察天府新区时,总书记明确指示:“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这既是总书记对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的高度肯定与殷殷期待,也是对成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提出的更高要求。在新一轮城市总规中,成都也对自己提出了和北上广不一样的定位要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而纵观国际大都市的远景规划目标定位,“宜居”都是题中之义。

  “相对于其他城市,‘宜居’是成都很大的一个优势,新一轮成都总规回归城市的本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规划理念,鲜明地提出要将成都建设成为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把满足城市居民生活需求、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放在了核心位置。”吴晓华表示,新一轮成都城市总规在强化“五中心一枢纽”国家中心城市核心支撑功能的同时,明确提出“国家中心城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的战略定位,不仅有利于彰显成都的战略地位和魅力特质,更有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

  在吴晓华看来,总规中不只有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发展,还有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发展。一方面,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坚持以水定人、以底定城、以能定业、以气定形,坚守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实施差异化区域发展战略,构建“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差异化发展的五大功能区,为功能品质优化、城市能级提升提供空间载体,用好市域资源禀赋和生态本底,体现公园城市特点,优化空间结构,重塑产业经济地理,推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样就把生态的绿色化与发展的绿色化整合起来了,这也正是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新版全球城市的要求和内涵。

  更高质量发展的世界城市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吴晓华分析道,成都在西部地区一直处于领先发展地位,特别是近年来其地位和优势日益突出。而随着国家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落地实施,我国西部地区还面临着新一轮的重大机遇。而目前,对于成都来讲,寻找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支撑十分重要。

  在这次的总规中明确了将强化成都“五中心一枢纽”国家中心城市核心支撑功能,建设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金融中心,强化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在全国重要经济中心的功能内涵中我们看到了建设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城市,国家服务业核心城市和国家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城市。空间载体包括电子信息产业等六大制造业主导产业核心区以及天府新区直管区服务业核心区等三大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吴晓华说道,这些规划都将为成都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此外,吴晓华还建议,在规划发展时序上,要切实对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战略安排把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前了15年,如何实现这一战略安排需要五年发展规划来具体落实,现阶段要根据这一新战略安排积极谋划‘十四五’规划。”

  北京吉利学院校长,本报首席观察员霍伟东:

  新总规为成都在新时代机遇下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战略目标和路径。要迈入世界城市行列,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支撑作用至关重要。在此过程中,金融强大的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必不可少。

  保驾护航

  良好金融生态助推实现跨越发展

  “新总规,以比肩世界城市的眼光、以与京沪总规相当的水平、以不亚于广州总规的格局,为成都在新时代机遇下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战略目标和路径。”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霍伟东表示。

  总规提出树立建强区域中心城市、高标准全面建成国家中心城市、迈入世界城市行列的“三步走”战略目标,而要迈入世界城市行列,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支撑作用至关重要。在此过程中,金融强大的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必不可少。他特别注意到,总规明确了要构建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良好的金融生态将为成都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保驾护航。”

  现代化经济体系支撑可持续

  中国高铁、国产大飞机……随着一系列自主创新成果加速落地,中国制造的新高度不断被刷新。而在这幅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宏伟蓝图中,作为西部首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成都早已留下深刻印记。

  霍伟东告诉记者,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正成为成都现代化经济体系版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作为最适宜新经济成长的城市,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等新经济形态也在成都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具有成都特色的新经济产业体系正在形成。

  “纵观国际大都市的远景规划目标定位,‘可持续发展’是共同的主题。”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霍伟东指出,构建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就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他举例分析道,比如伦敦提出的“可持续的城市、健康的城市、繁荣的城市、世界的城市”,纽约提出的“更绿色、更美好的纽约”,东京提出的“幸福市民之都、纤维城市”,新加坡的“一个高品质的宜居都市”,悉尼的“生态、国际化、网络化都市”,都离不开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支撑。

  良好的金融生态护航新经济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总规指出,要构建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大力夯实实体经济,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具有成都特色的新经济产业体系,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等六大新经济形态,推动新经济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对此,霍伟东表示,现代化经济体系、新经济产业体系的构建,都要求我们必须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他举例说道,“当前,成都正大力发展新经济,新经济发展的核心是技术进步。但是,资本的可获得性决定了大部分新经济企业的发展速度、成长空间甚至是其能否在成长早期存活下来的关键。在新经济企业的成长期,便捷的融资通道就是其生命线;弹药储备不够,就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良好的金融生态,无疑将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活水之源。在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市场上,霍伟东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资本市场是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对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提供的保障作用。不仅仅局限于上市,更重要的是借力资本市场,企业可以建立起现代化的企业制度,为自身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本报首席观察员陈光:

  新总规在成都城市能级定位上发生了较大变化,发展方式也有了新的定位。以“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为代表的绿色发展成为重点,将生态价值考虑进去,是对市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回应,也对成都的产业转型升级提出要求。

  永续发展

  绿色发展助力成都迈向世界城市

  “成都市新一轮总体规划与上一轮规划相比,一方面在经济交通和城市能级上面,将成都的定位从区域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另一方面则在文化和对外开放方面,将成都的定位从国家层面上升到国际层面。”昨日,陈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与此同时,陈光注意到,本轮规划将生态价值考虑进去,“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成为城市战略定位是一大亮点。“以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为代表的绿色发展成为规划的关键词,是成都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印证和对市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回应,更是对成都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提出的要求。”陈光说。

  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重要基础

  “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定位符合成都特质。成都自然环境优美,是拥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栖息地等众多风景名胜的城市,一直在建设碧水蓝天、森林环绕的美丽中国典范城市,2017年成都建成了绿道633公里,绿色发展持续深化,出台了铁腕治霾、重拳治水等举措保护生态环境。”陈光表示,绿色发展是成都迈向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的重要基础。此次规划在发展模式和空间布局等方面则均以绿色发展为关键词。

  规划提到,在发展模式上,坚持以底定城,以建设公园城市为目标,锚固绿色空间底限。全域划定生态空间、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分别占市域面积的41%、22%和37%。高起点规划东部区域,开辟城市永续发展新空间。

  规划还提出全域增绿,构建“公园城市”,形成串联城乡公共开敞空间、丰富居民健康绿色活动的天府绿道体系。科学治堵,构建高效绿色交通体系,构建“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的绿色交通系统。“构建公园城市、建设天府绿道体系和高效绿色交通体系等内容均符合市民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向往与期待,而将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发展原则全面融入成都城市发展则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陈光说。

  产业转型升级支撑绿色发展

  “要实现绿色发展,有一个需要破解的重点课题,那就是城市产业的转型升级。”陈光指出,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命脉,考虑生产的同时要考虑能源供给和环境承载能力,要实现城市绿色发展,需要有坚实的技术支撑和产业基础。要重点培育和发展电子商务、电子信息、节能环保、轨道交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以及重点发展知识经济和新经济等产业,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落后技术的传统产业,构建低消耗、低排放、高技术的产业结构。

  “成都是中国软件名城、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电子信息、轨道交通、新能源等产业发展拥有良好的发展基础。“陈光同时表示,成都重视产业发展,于2017年出台“产业新政50条”,以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为导向,加快推进要素供给侧改革,培育产业生态链生态圈,重塑产业经济地理,夯实国家中心城市产业支撑。他同时建议,明确提出建设国家科学中心,明确提出“数字成都、智慧成都”建设体系,为成都城市发展提供科技和创新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