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草案以其新的编制背景、新的编制理念、新的城市定位、新的空间格局、新的规划内容、新的编制方式和新的规划实施,对成都城市长远发展进行了全新的战略谋划,对成都未来发展的引领和推动影响之深远、在全社会引起的反响之广大前所未有。对我国今后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也有重要借鉴。

  新的编制背景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的大政方针都与城市发展与规划、特别是与成都城市发展与规划紧密相关。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确立“一尊重五统筹”的城市工作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确立了新时代“三步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今年春节前视察四川,明确提出支持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国家《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成都国家中心城市的未来发展定位;住建部将成都列为“总规编制审批改革试点城市”,对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编制内容、编制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了45项规划指标。党中央国务院新的大政方针,为本次成都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了根本遵循、战略引领、使命要求和方式方法,从而使得本次总规与国家的发展方向和要求相契合。

  新的编制理念

  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的长远性、全局性、综合性规划,是人们按照自己的希望或愿望对城市未来发展的一种构想,需要有一种科学而正确的理念来引领。本次总规编制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结合成都城市发展的实际和未来要求,形成了一整套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新观念、新法则。本次总规突出“如何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的主线,确立了“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原则,提出要全方位处理好“舍与得”“增与减”“东与西”“新与旧”“城与乡”5个基本关系,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以底定城、以水定人、以能定业、以气定形,推动成都城市发展导向从单纯经济发展向以人为本转变、发展模式从“产-城-人”向“人-城-产”转变、发展方式从增量主导的外延式发展向增存并重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工作重点从重城市建设向重城市治理转变,为成都未来城市发展创立了一条理想的、长远的、精神性的发展范式。

  新的城市定位

  城市定位是一个城市在较长历史时期内在一定区域、一个国家乃至世界范围内所处于的位置。城市定位决定着城市的未来走向。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60多年的建设发展,成都的城市定位由四川省的省会城市扩展到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本次总规以全球的视野重新审视成都的未来发展,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重新思考成都的发展定位,以发展的眼光谋划成都的未来发展进程,结合党的十九大“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两个阶段”战略的安排,明确了国家中心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迈向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的动态发展定位。同时还赋予了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世界文化名城的属性,充分展现了成都的城市特质。新的城市定位为成都未来发展勾画出了一个美好的远景蓝图和清晰的努力方向。

  新的空间格局

  圈层扩张是成都这座城市延续了上千年的空间发展脉络。在城市发展的一定阶段,这种圈层式的空间拓展是一种集约而有效的方式,有利于城市的集聚发展和规模效应的形成。当城市发展到了新的历史阶段,圈层发展模式则可能演变成为城市发展的桎梏。事实上,近年来不断的圈层扩张也使成都连绵蔓延、空间秩序紊乱,“大城市病”凸显。本次总规打破了成都城市圈层扩张带来的宿弊,提出构建市域“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的网络化空间结构,推动城市发展格局由“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的千年之变。构建“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差异化发展的五大功能区,优化空间结构,重塑产业经济地理,为成都未来发展奠定了新的空间格局,提供了重要的空间载体支撑。

  新的规划内容

  成都作为全国总规编制审批改革的试点城市,本次总规的编制在规划内容上也有全新的突破和探索。一是把满足城市居民生活需求、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放在了核心位置,强化城市治理,致力于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高品质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二是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放在了突出位置,全面诠释了国家中心城市“五中心一枢纽”的核心功能内涵,提出了“五中心一枢纽”城市功能能级提升的方向与路径;三是新增了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引导。构建产业生态圈,建设产业功能区,统筹布局66个产业园区,推进城市与产业在空间上的协调融合和可持续发展;四是强化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构建市域“两山、两网、两环、六片”的生态安全格局,以天府绿道串联生态区、绿道、公园、小游园、微绿地,构建五级绿化体系,建设公园城市;五是突出城乡融合发展,构建四级城乡体系,促进城乡功能融合发展,塑造新型城乡形态,创新城乡融合机制,切实推动乡村振兴;六是强化文化保护与发展,全面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村)、历史文化街区等11个类别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天府文化,打造“双核两带十九片”文化创意集群和200条文创特色街区;七是新增了城市设计。依托成都深厚的文化底蕴,塑造“蜀风雅韵、大气秀丽、国际时尚”的城市风貌,构筑“三轴、四心、多片”的整体景观格局,形成“透风见绿、簇群错落”的城市空间秩序,为保障规划落地提供了有效办法。

  新的编制方式

  城市规划既是稀缺城市空间资源的再分配,也是城市各类团体和个人利益在空间上的再分配,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以实现城市的良性有序发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改进规划方法,完善社会参与机制。本次总规编制充分借鉴了北京、上海等总规的编制经验,采用“党委政府抓总、部门横向联合、市区上下互动、社会广泛参与”的多方联动模式。开展规划进社区、进高校、进企业、进机关活动,提高了总规的科学性,强化了公众参与的深度。

  新的规划实施

  城市规划是一项包括规划编制、实施的完整的管理活动。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实施就只是一堆废纸。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规划经过批准后要严格执行,一茬接一茬干下去,防止出现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的现象。本次总规编制进一步强化了规划的实时监测、定期评估和动态维护,定期发布监测报告,建立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常态化机制。特别是成都市第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总规》送审稿的决议,强调要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要求市政府将总体规划实施的年度评估情况纳入政府年度工作报告,每五年组织一次有关部门和专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阶段评估,征求公众意见,接受人大和公众对规划实施的监督。这些新举措将有效确保城市总体规划得到有序实施。

  (作者: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学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成都市人民政府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