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水日。日前,黄浦江及其上游出现的死猪漂浮事件,再次引起公众对饮用水水源安全的高度关注。
成都自来水是否安全?成都水源又在哪里?从“原水”到自来水又要流经哪些环节?带着读者的这些疑问,华西都市报记者昨日探访成都取水口、水厂、水质中心等地,还原自来水生产各环节。
第一关·取水口
“嗅水师”每天先闻水味
昨日上午9点,华西都市报记者驾车来到了成都市自来水六厂位于郫县三道堰镇的取水口。为防止人为污染,这里四周围墙高筑,戒备森严。一块标牌写有“水源重点,非环保监测车辆禁入”。
在取水口监测室内,工作人员全美臻拿出一瓶刚从取水口取样的原水,倒入烧瓶内,放在电炉上加热。伴随着白色的蒸汽从瓶口飘出,全美臻弯腰将鼻子凑近,认真闻起味道来。
“水中没有泥腥味,闻后初步判断,原水无异嗅异味。”全美臻说,根据规定,每半个小时她和同事都将用闻的方式,对“原水”进行初步判断。如果有异味,就将迅速报告并按规定采取相关措施。
全美臻说,由于闻水对嗅觉有很高的要求,如果遇到感冒等问题,他们都换人值班。
双水源取水安全双保险
华西都市报记者在取水口的仪表室内看到,原水进入水厂处理前,要经过各类仪表和实验的层层监测。而这些仪器与成都自来水公司的监控系统全程联网,数据随时上传至调度中心。
成都市自来水六厂负责人介绍,成都市中心城区饮用水水源来自于长江上游支流岷江水系,在常态情况下,岷江水水质处于二类水体标准,而这是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的水源的。
自来水六厂采用双水源取水方式,可单独或同时从徐堰河和柏条河取水,当其中一条河流受到污染时,则可以互相替换使用,提高了取水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