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含西岭千秋雪”,对成都市民而言是风景,对张人禾而言,则处处与大气科学相关。10月24日在成都举行的第二届公园城市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张人禾作主题发言,分析成都的大气环境和变化特征,并肯定了成都建设公园城市对改善大气环境的意义。

  “雪山的形成与降水和温度紧密相关,成都市民能不能在市区遥望雪山又与大气透明度有关,”张人禾表示,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基础之一是大气环境的改善。他以1970年代至今的成都大气环境数据来分析现状,数据显示,自1980年代全球明显升温,中国整体气温增加率高于同纬度的其他国家,成都偏低;从降水趋势来看,成都降水有微弱降低趋势但近年来有所上升;此外近年来成都PM2.5的数值在下降。

  “成都地处一个很深的大盆地,不通风,对于污染物的扩散是不利的,”张人禾表示,研究表明植被的增加可以使热岛效应更碎片化,增加湿度,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少,PM2.5也在减少。因此他建议成都通过植被设计和生活用地的设计来增强局部环流,用山谷风来调节微气候,“其实人要善于利用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才有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提到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公园城市的建设需要涉及到发展方式的转变,”张人禾说,以高新技术带动发展转型,提高风电、太阳能、水电等新能源的利用率,将让成都有更多看见雪山的机会。他还建议成都建立多尺度、天基—地基—空基一体化大气和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建立成都公园城市大气和生态综合模拟与预报系统,同时研究多尺度人类活动和天气气候相互作用的机理以及气候变化应对,定量评估公园城市建设的气象和生态风险。

  红星新闻记者 钟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