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未来5年要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成都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罗蓉注意到,党代会报告在“建设全国创新人才高地”中提出——

  “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推行‘双招双引’模式,培养引进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基础研究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实施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锻造工程,加快形成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多层次人才体系。”

  “这为科协发挥服务职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罗蓉表示,目前,全市科协系统充分发挥科协组织团结引领科技人才的组织和资源优势,通过构建“科创中国”海智(离岸)创新中心、国内国外区域中心海智工作站和天府海智专家库的海内外引才新通道,吸引和组织海外科技工作者为国服务,目前成都已建成3家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工作基地,吸纳天府海智专家225人,去年更是积极推动两名外籍院士落户成都,将为成都的科研突破和产业发展带来国际智慧。

  如何能让科研成果真正应用于产业的发展?罗蓉介绍了两个渠道:

  一方面,通过“区县备案,市级认定,省市区分级支持”的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服务体系,引导支持院士(专家)的智力资源和科研成果与企业创新需求精准对接。“企业在科技攻关时需要团队,但往往缺乏对接专业人士的渠道,也很难有长期的经费支持。院士专家工作站为企业服务,是比较灵活的机制。”目前,全市已建成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219家,先后引入两院院士70余位,教授级专家780余名,协同开展研发项目1200余项,获得各类科技奖励140余项,“孵化”两院院士2名。

  另一方面,通过“人才储备+人才服务”推动科技人才出圈出界,为地方服务、为企业服务。目前,依托“雏鹰计划”人才库的3000多位青年科技人才和各市级学会、企事业科协的专家库,市科协组建了300余个专家服务团。“这些服务团都是围绕我市主导产业组建而成,每个团长都是各专业领域的教授、博导、高工、工匠,期待服务团能为各个部门所用、深入到功能区、深入到企业做工作。”

  此外,成都市科协还推动了13个国家级学会与成都开展合作。“长期以来各类学会主要在学术领域活动,我们要构建形式多样、机制灵活、合作共赢的会地联合创新模式,聚焦助力产业建圈强链,探索建设中试转化、概念验证等科学家+企业家+金融家+工程师联动载体,发挥出学会强大的创新资源优势和整合能力,让更多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助力更多科技人才成为“科学家”或“企业家”。

  昨天的科幻就是今天的科学,今天的科幻就是明天的科学。党代会报告对2023年世界科幻大会提出了期望,也让罗蓉感受到振奋。她表示,成都是亚洲第二个、中国第一个举办世界科幻大会的城市,这既肯定了成都在科学创新上的成绩,也期待让世界看到东方对人类未来的科学想象。“办好2023年世界科幻大会,我们有挑战、有信心!”

  红星新闻记者 钟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