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这一身份之外,王暾还有一长串头衔:成都市优秀共产党员、成都市美幻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

  今年48岁的王暾,在23岁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成都创业筑梦的14年里,王暾见证了我国地震预警事业从无到有,从单一地震预警到实现多灾种预警。目前,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已形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全球领先的地震预警成果,也让我国成为全球第3个具有地震预警能力的国家。

  “是成都这片培育科技创新的沃土,为顺利、高效地推动这项科技创新成果落地成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王暾感慨。

▲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 王暾▲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 王暾

  谈创业

  最困难时,用党的故事激励自己和团队

  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于4月29日正式闭幕。

  几天前,大会开幕前一天早上,王暾6点起床,8点左右就抵达驻地酒店报到。记者见到他时,他虽然顶着黑眼圈,双眼却放着光芒。采访间隙,不时有电话进来,与他沟通相关事宜。

  这样的高强度运转,在过去14年里,已成为他的日常。14年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王暾告诉记者,创业最困难之时,团队研究人员几个月没发工资,全公司账面上只剩1.4元。

  “咬咬牙就坚持过来了!”2010年7月1日,王暾给团队上了一堂2.5小时的党课,向所有员工讲党史,用党的历史中一次次跌宕起伏来鼓励自己和团队。

  “和建党初期的艰难险阻比起来,我们的困难其实不算什么。”他告诉记者,“可以说,在我们创新创业最困难的时候,是因为想到了党、依靠了党、借鉴了党的创业史,始终相信党,才使我们不忘初心、没有放弃。”

  直到现在,已有25年党龄的王暾,作为公司党支部书记,也经常会给团队的党员讲党课。“很欣慰的是,经过过去10多年发展,我国已经从以往仰望他国地震预警先进技术,变成了拥有让国际同行尊重和认可的地震预警技术的国家。”王暾告诉记者,过去5年来,成都成立了全国首个多灾种预警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多灾种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进行了系列原始创新,研发了全球领先的地震预警成果,支撑建立了全球最大地震预警网,与华为、小米、TCL等国产主流手机、电视厂家合作,在全球率先将预警功能内置在手机操作系统中。

  与此同时,成都建立了中国首个多灾种预警平台,已预警891次自然灾害,包括67次破坏性地震,824次滑坡、泥石流、山洪、山火等,开展了多灾种预警服务。“成都造”成果也走出国门,出口尼泊尔、印尼,支撑全球6个具有地震预警能力国家中的3个。

  “这些,都是在党的支持和领导下取得的。”王暾举例,在创业之初,成都天府软件园党委为其减免租金,后续各级党委、组织部门也持续给予资金支持、政策支持、宣传支持。此外,成都市第一个电视、手机地震预警的授权是高新区,授权单位是高新区党群工作部,成都市委组织部也在促进全成都市的电视、手机地震预警。

  谈未来

  期待推动灾害预警成为基本公共服务

  在灾害预警领域,王暾提及,成都过去5年来的新成就,早已不局限于地震预警技术本身。“成都不仅走在全国最前沿,还率先实现了政府与社会力量和民众的‘共建共享’。”他举例,2020年年底,成都带动中国地震局与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合作,成立中国地震局地震预警技术研究成都中心,就是成都“共建共享”的一个印证。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5年来,整个社会对灾害预警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大家都希望在灾前收到预警。各界也更深刻地把握了灾害预警的行业规律。”王暾所说的行业规律,即除自然科学规律外,在社会科学领域,灾害预警同时具有科学性、公共安全性、公益性和商业性。在他看来,正因过去5年对这四个属性规律的把握,使得在多灾种预警体系的运营体系建设和服务上,变得更快更好。

  王暾注意到,此次党代会报告提及: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成都。其中,成都将完善重大安全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机制,加快建设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成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作为灾害预警领域的创新创业者,此次报告为我们指明了高远方向,安排了得当的实施措施,催人奋进。同时,也倍感使命光荣。”他表示。

  为服务成都安全与发展,提升成都影响力,他建议成都争取与应急部共建灾害预警研究院,并建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灾害预警重点实验室,既更好发挥成都人才、科技力量的基础与优势,又能通过应急部和联合国的行政影响力,向全国全球输出“成都造”灾害预警成果,展现成都乃至中国的原始创造力,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安全篇章。

  “基本公共服务”是王暾提到的高频词。他希望推动灾害预警率先在成都成为基本公共服务,让每个民众在灾害前收到灾害预警,推动成都市中小学、社区、化工厂等人员密集和高风险区域全面应用预警,提升城市韧性。

  “当然,不仅希望在中国能广泛实现这个目标,背靠强大的祖国,也希望未来5年,通过运用中国的灾害预警技术服务全球灾害预警体系建设,助力灾害预警成为全球基本公共服务。”王暾表示。

  在实现这个宏伟蓝图目标的过程中,还需要大量装备。因此,王暾希望大力推动具有“成都优势”的灾害预警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在蓉打造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应急产业高地。

  “成都具备建立应急产业高地的基础。”王暾提到,这些基础要素包括:在灾害预警领域,除了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外,成都还有一系列高校院所和科研团队。此外,成都在精密仪器制造方面颇具优势。他以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为例,该所野外监测用到的约百分之八十的仪器都是“成都造”。

  王暾建议,对公共服务领域的创新成果强化市政府的需求侧,以便在全国统一市场的背景下,通过试点示范,抢占影响力,抢占市场。

  一些计划也正在推进当中。王暾透露,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近期将发布一项最新科技成果,“成都造”的基于手机监测能力的全国960万平方公里地震预警网也将于近期上线,“将成为服务中国10亿手机、电视用户的重大减灾预警系统”。此外,依托成都人才和成果优势,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正在建立面向地震预报的大科学装置——川滇地下云图监测网,力争建立全球地震科学研究中心,力争突破地震预报这一世界科学难题。

  “像天气预报一样预报地震,你认为会实现吗?”记者问。

  “因为相信,所以看见;因为看见,所以坚持。”王暾说。

  一如过去14年他所坚持的那样。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摄影记者 吕国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