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能提前预报在成都何时能看到雪山,但却无心看风景,当大家沉醉于遥望雪山的美景时,他们正忙着阅读一本“无字天书”——围绕在大家身边的大气,从中提取各种信息,包括大家熟悉的PM2.5及臭氧等等,为市民的日常生活提供参考。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生态环境背后的“数智治理”。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建设了成都数智大气系统,通过不断提升及时发现、科学研判、精准调度、快速处置的能力,为成都争取到了一个又一个优良天。五年以来,成都的空气优良天数从214天增至299天,成都市民朋友圈中凭窗远眺西岭雪山的画面也越发多了起来。

  智慧化的场景应用是提升超大城市敏捷治理、科学治理水平的助推器,也是“智慧蓉城”建设的关键所在。事实上,大气的数智治理只是智慧蓉城生态环保中的一个切面,作为“智慧蓉城”8大重点领域智慧应用场景之一,数智化手段除了提前预知雪山何时现身,还将如何赋能成都的生态环境治理?近日,红星新闻记者跟随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工作人员一探究竟。

▲成都的青山秀水、绿地蓝天▲成都的青山秀水、绿地蓝天

  雪山指数从何而来?

  “纵轴是23个区(市)县,横轴是时间,精确到小时。”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工作人员指着成都数智大气系统雪山指数预测页面的图表介绍说,横轴和纵轴交汇的小方格如果是蓝色,代表可以看到雪山。而具体在一天之中的哪个小时、成都市的哪些区(市)县能够雪山,通过蓝色小方格对应的横纵轴坐标即可知道。

  “其实能看到雪山,也从侧面体现了空气的通透程度,与各项大气指标密切相关。我们积累了近8年的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经验,以自主研发的空气质量预报模型为基础,在开展空气质量预报的同时,研发了一套雪山指数预报模型,系统通过对气象条件和大气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就能预判出哪些区域、哪些时段能看到雪山。”该工作人员表示,从目前的测试预报结果来看,该系统的参考性还是很高,下一步将持续进行优化。

▲雪山指数预报▲雪山指数预报

  不止雪山指数,该系统更重要的作用是预判空气质量短期、甚至长期的变化趋势,为市民出行、管理决策提供重要支撑。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大量的数据集成分析。成都市生态环境局通过顶层设计、整合共享、平台创新、场景应用等举措,按照“现状、科研、决策、执行、评估”五步闭环工作思路,打造了智慧生态环境成都模式,重点围绕水、大气、固危废监管等五大应用场景;2018年起,着手建设成都数智大气系统,整合区县资源,拓展数据数据收集深度,畅通部门通道,拓展数据覆盖广度,构建起“一源一数,一数多用”的数据体系,推动了跨层级、跨系统的数据共享,与公安、住建、水务、气象等部门对接,汇聚了约338亿条数据,为14个单位提供超过32亿条数据服务。

  在如此大量的数据背后,是无数双“眼睛”和无数个“鼻子”。成都市建成的环境质量监测网,实时汇集国控、省控、市控和微站等1000余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同时建成污染源监控网,实时掌握重点企业用电、在线和视频的运行状态;另外整合接入了天网、工地等实时视频,交通卡口的车流量信息和加油站的油气回收实时状态,并在交通要道安装了黑烟车抓拍装置;构成了科研观测网,建设了大气科研重点实验室、超级站、走航车、激光雷达的实时监控手段。正是通过这些固定以及移动的“眼睛”和“鼻子”,看不见摸不着的大气,变成了一条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