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成都市陆续启动了未来公园社区的建设。成都高新区瞪羚谷未来公园社区、锦江区白鹭湾未来公园社区、青羊区文家未来公园社区、武侯区芙蓉美谷未来公园社区、金牛区天府艺术未来公园社区、成华区北湖未来公园社区……
这些未来公园社区的建设,是要推动公园形态与社区肌理相融、公园场景与人民生活相适、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相宜,最终实现建设品质化现代社区,助力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成都还将不断建设未来公园社区。那么未来公园社区该怎么建?建成什么样?
日前,成都市住建局出台《成都市未来公园社区建设导则》(以下简称《建设导则》)。
成都市住建局城建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建设导则》立足“建筑环境、绿色交通、市政设施、公共服务、智慧韧性”5个建设维度,聚焦“绿色建筑、生态融合、低碳生活、海绵城市”等20项核心建设内容,构建“绿色建筑、光伏建筑、立体绿化、公交站点、慢行空间”等44个建设指标,最终形成“5+20+44”的指标体系。
[建筑环境建设]
鼓励居民阳台绿化
在“建筑环境建设”维度,《建设导则》以绿色低碳为核心目标,重点突出绿色建筑、生态融合、低碳生活、海绵城市4个核心建设内容,通过对绿色建筑、光伏建筑、装配式建筑、社区微生境、立体绿化、社区风廊与降噪措施、新能源停车位、绿色开放空间、社区水资源利用、多级社区海绵设施10个建设指标的约束和引导,助力未来公园社区建筑环境的营造。
如何建?以“绿色建筑”指标为例,《建设导则》明确,在城镇类和产业类未来公园社区建设中,新建民用建筑执行不低于72%的节能设计标准。新建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还将推动建筑节能改造全面融入城市有机更新,与老旧小区改造同步实施老旧建筑的节能、减排、节水、降噪等绿色化改造,同步改造率达到80%以上。乡村类社区则鼓励实施。
在“立体绿化”指标中,《建设导则》提出,构建下沉、平地、退台、屋顶与立面等多种形式的立体绿化;6米以下挡土墙宜采用装配式生态绿植挡土墙;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内的新建公共建筑,建筑高度≤40m的,屋顶绿化面积占可绿化面积的比例不小于65%。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内的公共,建筑高度≤40m的,屋顶绿化面积占可绿化面积的比例不宜小于50%。
其他墙体、邻避性市政公用设施、高架桥、立交桥、天桥等宜采用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可采用节水型屋顶绿化;鼓励居民阳台绿化。
[绿色交通建设]
新建社区非机动车道宽度不低于3.5米
未来公园社区离不开便捷智慧的交通体系和设施,因此在“绿色交通建设”维度中,《建设导则》主要从公共出行、绿网慢行、智慧交通、共享停车4个方面出发,从轨道交通站城一体、公交站点、慢行空间、慢行环境、公交站点智能化、智慧交通设施、共享停车位,以及机械立体停车设施8个建设指标来织补社区慢行网络功能,搭建社区智慧交通平台和健全社区停车服务,切实解决未来公园社区中可能存在的交通问题。
那么公交站点怎么建?“公交站点”这一指标要求,公交停靠站点停靠站台宽度不宜小于3米,公交停靠站长度根据站点周边人口密集度,客流量大小、车辆长度、线路车次综合考虑,不宜小于30米。
公交停靠站可结合社区综合体设置于综合体首层;更新改造社区当条件受限制时,站台宽度不小于1.5米,且保证乘客可站立空间宽度不小于1米。
公交停靠站点应加强绿化打造,鼓励立体绿化与艺术装置的运用与设置。加强交通标识的可见性,设置公交地图提供站位、线路及周边换乘信息,换乘节点应提供清晰的标识与指引系统。
而对于“慢行空间”这一指标,《建设导则》明确,要完善慢行配套设施及无障碍设施,设施配置不得影响慢行通行。新建社区非机动车道宽度不低于3.5米,步行有效宽度宜达到2.5米以上。宜采用物理隔离的方式实现机非隔离,人非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