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向国家申报猪种新品系
一盘回锅肉,一群成都土猪……这几天,成都平原的代表猪种——成华猪备受大家关注。科研人员关心的是如何保护猪种,而吃货们担心的假若此猪消亡,食物的味和自己的胃都将“受累”。事实上,成都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对成华猪进行保种培育工作(早报昨日报道)。
除了成华猪,四川还有哪些本地土猪?它们的境遇又如何呢?在川菜大师眼里,猪身上的各个部位又适合做什么菜品呢?昨日,天府早报记者走访四川省畜牧局、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养猪所探访,同时还向川菜大师请教了“庖丁解猪”。
渊源
四川土猪未灭绝几兄弟都是“黑毛猪”
每年,四川省畜牧总站畜牧科长曾传坤都要到全国各地开会,内容大致是如何对种猪保种培育,这里有一成套的体系和标注。
“在一个保种场内,国家的标准是至少100头以上核心母猪群,6个以上不同的公猪血源关系。血源越多越好,如果近亲繁殖,种猪的基因就会退化。”曾传坤认为,其实一个保种场内100头种猪都不够,“如果一场疾病来了怎么办?”
曾传坤介绍,按照地域来分,四川土猪分为成华猪、雅南猪、内江猪、盆周山地猪以及分布在甘孜、阿坝一带的四川藏猪,每种猪的品种形成至少要经过成百上千年,四川的这几种猪有一个共同特点:全身黑毛。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由于本地猪生产性能低下,养殖周期长,被养殖户逐渐“淘汰”。“但四川本土猪种都没有宣告灭绝,每个品种都建立了保种场进行保种培育。”对此,曾传坤表示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