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取核酸

  开盖要温柔,还要讲究手法

  一不小心就可能形成气溶胶

  “蒲老师,我们需要试剂了!”陈孝刚拿出对讲机喊道。“收到!”蒲琴在另一区域用对讲机回答。蒲琴在实验室的“制剂准备区”,在张旭和陈孝刚进行病毒灭活等工作时,蒲琴也没有闲着,身着二级防护装备的她,一直在进行RT-PCR扩增体系的配制。

  而蒲琴所在区域与张旭、陈孝刚所在的核酸提取区仅由一个传递窗交流,传递窗像是一种双层门,一个区域的门打开时,另一个区域的门则无法打开。当收到陈孝刚发出的消息后,蒲琴打开传递窗门,将试剂放在传递窗,然后关上门,用对讲机通知陈孝刚。这时,陈孝刚又打开门,拿出试剂。“我们两个区域挨着,不过是完全隔离开的,防止污染其他区域。”陈孝刚说。

  待样本灭活静置后,张旭和陈孝刚两人再次坐在生物安全柜前,双手分别伸进安全柜,开始配合操作,一人拿样本,一人编号。随后,张旭拿出一个样本采集管,非常温柔地打开盖子,用专业仪器吸取一定量的样本,然后陈孝刚进行配合,加入核酸提取试剂,提取完成后,立即将提取物进行封盖处理。

  “加入核酸提取试剂,就是把病毒细胞破坏,让核酸释放出来。”陈孝刚说,两人配合操作,可以互相监督试剂是否加错、防护装备是否破损,还可以加快提取核酸的效率。在张旭和陈孝刚看来,提取核酸这一步,是最危险的一个操作步骤。张旭告诉记者,打开样本采集管的盖子,必须要轻轻地、非常温柔,有时还要讲究手法,比如什么时候一只手开盖,什么时候两只手配合开盖,都需要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开盖的力度大了,很可能就会形成气溶胶,这样会污染生物安全柜,也会污染手套,甚至有可能让安全柜内的样本交叉感染,形成‘假阳性’。”张旭说。

  报告出炉

  检测结果如果是阳性

  需换试剂再重复一次操作

  90多份样本,张旭和陈孝刚在提取完核酸后,在生物安全柜内将提取核酸加至PCR扩增反应体系中,花了差不多近3个小时。“蒲老师,核酸提取完了。”陈孝刚再次用对讲机喊。“好的。”蒲琴用对讲机回答。蒲琴来到实验室的“扩增区”,该区域同样和“样本处理区”紧挨着,“样本处理区”位于实验室三个区域的中间。同样,蒲琴通过传递窗拿到了构建好的扩增体系准备上机。

  随后,蒲琴将扩增体系放入扩增仪,核对扩增程序是否与试剂说明书相符,启动扩增程序,待反应开始后离开实验室。“这就是对提取的核酸进行分析,等着出报告就行。”蒲琴告诉记者。

  当天晚上10时左右,经过6个小时的程序,报告出来了,其中一份报告显示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看到这一份报告,张旭、陈孝刚、蒲琴三人心中有些不是滋味。他们随即报告给院感科和感染科主任,医院用负压车将病人转运到分院隔离治疗。

  当天晚上的实验完成,蒲琴将扩增后产物用一次性医疗垃圾袋装好扎紧,转移至扩增产物废物处理区。张旭和陈孝刚又对实验室进行了桌面和仪器的擦拭消毒、拖地彻底消毒,空气紫外线照射等。第二天早上上班时,张旭等人换了一种试剂,再次对头天晚上检测到的阳性样本进行复核,结果仍然是阳性。他们再次报告隔离患者的主治医生,以及院感染科。

  12日,绵阳市404医院检验科主任邓建军告诉记者的,一份报告出炉需要6小时,如果某份是阳性,则需要更换试剂再进行复核检测,整个流程和第一次一样,重复操作一次,又需要6个小时。

  人物故事

  三个小组每天轮班

  年龄最小的今年才30岁

  直面病毒的 “隐形战士”

  张旭、陈孝刚、蒲琴,他们三人是一个核酸检测小组,和他们一样的还有两个小组。三个小组,每天2-3班倒。邓建军介绍,从2月1日开始,该医院顺利通过验收,成为了绵阳市可以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确诊的实验室。“进行核酸检测的有9个人,7男2女,每天和病毒剑锋相对,近身搏斗,就是为了识别出新冠病毒的真面目,他们都是‘隐形战士’。”邓建军说。

  张旭是他们组年龄最小的,今年30岁。2月1日刚刚开始进行核酸检测时,就出现了一例阳性,他的心里也有些担心。“说不担心不可能,虽然我们防护很到位,但毕竟是和新冠病毒近距离接触。刚开始那两天,我回到家中,都不敢抱两岁的孩子,害怕有风险;而晚上也很难睡着,闭上眼就是白天的检测经过。”张旭说,不过,经过十多天的工作,整个操作流程更加顺畅了,他也从心理上克服了这种担心。

  陈孝刚也只有31岁,对他来说,工作时穿防护服才是一种考验。他告诉记者,每次进实验室,除了防护衣外,他上身就穿了一件秋衣,但即使如此,几分钟后就会出汗,而且护目镜也会出现水雾,浑身很难受。

  “他们同样是这场抗击疫情战斗的主角,更是一个离新型冠状病毒最近的团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识别者’的作用,让新型冠状病毒‘无处可躲’!”邓建军说。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汤小均 医院王艺霏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