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互信的医患关系:

  “他们不仅治愈了我的身体,还抚慰了我的心灵”

  “做心理干预,从关心患者的日常小事开始,也是与患者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

  ——乐山市人民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余会平

  “有一名患者最初表现烦躁不安,不太配合治疗。她认为自己身体好,这次只是有点咳嗽,然后就被隔离起来了。”在官长富等心理医生看来,这是患者对新冠肺炎不了解,加上突然被隔离,面对“全副武装”医护人员的不适应。

  为此,他们在倾听患者“发牢骚”的同时,也向患者解释新冠肺炎的病情发展,和她交流聊天,开导她从思想上调整心态,了解她在隔离期间生活上需要什么帮助。刚开始到医院,这名患者想吃水果,熊辉就和医护人员一起买来水果送到床旁;要棉拖鞋,熊辉便到超市买来送去。

  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心理干预小组每天都有1至2人进入隔离病房,和患者聊聊天,也拉拉家常。聊天之中,也观察他们是否还有恐惧、担忧、自责等情绪,并引导他们回忆以前工作和生活中的成功案例,树立起信心。常常走完一圈,要耗时三四个小时。

  在乐山市人民医院的余会平看来,做心理干预,从关心患者的日常小事开始,也是与患者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

  前几天,从外省回到乐山的郭先生出现发热和咳嗽症状后就医,尽管核酸检测呈阴性,但CT显示肺部依然有一些问题,便一直在乐山市人民医院城南病区留院观察。2月15日晚,医护人员无意间得知,第二天是郭先生34岁生日。

  经过商量,医护人员决定陪他过一个特别的生日。2月16日下午3时许,当医护人员捧着蛋糕和鲜花、唱起生日快乐歌出现在隔离病房外时,郭先生激动不已,连声说着谢谢,感谢医护人员这些天来无微不至的照顾。

  一个微信群的“病友”:

  病人相互鼓励交流

  也是心理干预方式

  “病人之间的交流是有效心理干预方式。他们之间的聊天更接地气,相互之间更容易相信自己的病友,也更利于他们的心态调整,便于病情的好转。”

  ——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主任熊辉

  从一开始收治疑似和确诊患者,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便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其中既有感染科医生,也有心理危机干预小组成员,每名患者到院后也会加入。

  “建这个群,最初是为了解决患者的日常生活需要,比如需要换洗衣服、想吃水果之类的。”该院精神卫生中心主任熊辉介绍,此外,患者有任何疑问,也可以在群里咨询医生。“比如,患者经常问的核酸检测何时做,检查结果如何等。”

  随着患者的增多,群里的聊天信息也开始多起来,除了聊聊日常所需和病情,也有人分享音乐和搞笑视频。“这些我们都支持,他们怎么高兴怎么玩,也是减轻自己的一些压力。”熊辉说,群里的患者们也成了“病友”,大家互相帮助,也相互鼓励和打气。“刚进来的比较担心,先来的就给后来的打气,也是一种帮助和心理疏导。”

  在熊辉看来,病人之间的交流是有效的心理干预方式。“他们之间的聊天更接地气,相互之间更容易相信自己的病友,也更利于他们的心态调整,便于病情的好转。”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早在1月27日,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就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各地也相继对影响人群尤其是确诊患者展开心理危机干预。在武汉的方舱医院等,一本名为《抗疫·安心》的大疫心理自助救援读本已摆在书架上,供患者们阅读。

  事实上,不仅是患者,面临疫情的每个人的心灵都需要防护。在乐山市人民医院,心理咨询师对报名参与疫情工作的一线医护人员,也都给予心理状态评估和跟踪疏导。此外,该院9名心理咨询师还入驻了“新冠肺炎防治”网络咨询平台,向公众提供24小时在线义诊咨询服务。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顾爱刚 姚永忠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