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把手头的鸡卖完了,再说鸡苗的事吧。”3月24日傍晚,了解到电话那头是推销鸡苗的客商,张华忠拒绝得很果断。这位广元市昭化区华忠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说,他不会立即恢复存栏量。

  张华忠不愿恢复补栏的原因很简单: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即便价格一跌再跌,自家圈舍里还有一万多只肉鸡没有找到买家。而在过去两年的这个时间段,客商早已排队抢购。

  记者调查发现,观望、补栏动力不足,是当下家禽养殖业,特别是中小养殖户的普遍做法。那么,经历了两年多的“牛市”,如今突逢疫情冲击的家禽行业中小养殖户们,该如何选择?□本报记者 王成栋

  1

  市场在恢复

  餐饮行业“重启”,需求在升温

  “根据我们的调查,事实上市场已在逐步恢复中。”省农业农村厅市场与信息化处相关负责人透露,自2月以来,伴随着复工复产的加快、餐饮业的逐渐恢复,我省家禽需求量也在逐步回升。

  这个结论的依据之一,来自于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的四川三联家禽有限责任公司。这里是成都最大的活禽交易市场,成都主城区每天消费的鸡鸭鹅兔九成以上在这里交易、宰杀。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3月20日前后,公司的日交易量已突破10万只(羽),接近常年水平的一半。以白条鸡为例,批发价已恢复至约8元/斤,“每斤只比春节前便宜了两三元。”

  市场的逐渐恢复,来自于疫情的缓解、餐饮行业的“重启”,以及各地对于拉动需求的鼓励。

  3月25日,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挥部发布公告,终止群体性聚餐禁令。更早之前,我省大部地区已逐步开放活禽交易市场。这些,对于餐饮业上游的家禽行业而言,无疑是一大利好。根据成都市家禽产业协会在疫情前的统计数据显示,成都市主城区内,餐饮企业消费的禽肉量占市场总量的六成、禽蛋量占总量的四成。而在近日,为促进消费复苏,南充等地先后出台政策,鼓励党政领导干部、公务人员带头“下馆子”。

  “只要疫情继续缓解,大概在4月中旬前后,成都等川内主要城市的禽蛋、禽肉需求就会恢复到正常水平。”成都市家禽产业协会秘书长邹平认为,疫情对我省家禽消费端的冲击将会很快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