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与营商环境

  刘超:“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优化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民生问题、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是此次两会代表提及最多的话题之一,这次省政府工作报告专门用一个段落强调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刘超介绍说,绵阳市历来高度重视民生工作,牢固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每年都确定实施一批民生项目,近5年全市累计实施重大民生项目773个,全市年度财政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始终保持在60%以上。

  近几年来,绵阳民生工程由过去的就业、教育、医疗,逐步扩展到住房、社保、文化、养老、食品安全、城市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让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刘超如是说到。

  谈营商环境,刘超这样说:“优化营商环境,往小了说,就是要提供更多更好的制度供给、政策供给、服务供给,着力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竞争新优势;往大了讲,就是要以政府的自我革命引领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加速提升,以政府的自我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转型。”

  抓软环境营造方面:近几年来,绵阳积极争取国家、省各项先行先试政策在绵阳实施。2019年3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发展的意见》,从6个方面提出了20项支持政策,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政策环境。同时,绵阳出台了含金量很高的“优化营商环境35条”“促进民营经济发展33条”等政策,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真正让市场主体感受到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带来的便利和实惠。

  抓硬环境建设方面:狠抓西部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建设九绵高速、广平高速,开工G5成绵扩容、绵苍高速、中遂高速控制性工程,全市建成和在建高速公路里程达726公里、居全省第3位,积极争取将兰渝高铁重庆经遂宁至绵阳段纳入国家相关规划,未来这条高铁将使绵阳通过重庆接入国家时速350公里高铁路网,进一步优化绵阳交通区位条件。南郊机场航线总数达55条、年旅客吞吐量达到415万人次,南郊机场T2航站楼已经开工建设。

  绕不开的“科技城建设”

  把科技城打造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试验田、军民融合创新的排头兵和西部地区发展的增长极”

  这次省人代会提出,要建好中国(绵阳)科技城、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绵阳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面对新要求、新机遇,有哪些思路和举措,成为人大代表们绕不开的“热门”话题?

  刘超说,科技城建设20年来,随着时代发展、形势变化,国家赋予科技城的使命任务不断升级,科技城所面临的环境条件也在不断变化,我们推进科技城建设的思维方式、工作谋划、具体举措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对标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推进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发展的意见》,立足绵阳实际,我们将20项支持政策细化为75项具体工作,研究形成了《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明确了“一个目标、六大工程”。“一个目标”即把科技城打造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试验田、军民融合创新的排头兵和西部地区发展的增长极”,“六大工程”即全力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创新生态营造工程、创新活力激发工程、创新产业壮大工程、开放合作深化工程、发展环境优化工程”。

  “比如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目前,全市工业企业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5家,4亿元以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占比达到97.39%,”刘超介绍说,强化集成创新,提升产业协同创新能力方面,近5年来,全市累计实施省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150余项,北斗卫星导航技术等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130项,培育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优势培育企业19家。而在主导标准制定,提升行业创新引领能力方面,5年来,我市企业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共107项、位居全省第二,其中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57项、行业标准48项。

  2019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8家、总数达到340家,新增省级以上创新研发平台24家、总数达174家,绵阳有关单位牵头或参与的3个项目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研人员激励计划试点经验被国家发改委在全国推广;全国推广的第三批20条全创经验,绵阳贡献3条。全省推广的第三批14条全创经验,绵阳贡献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