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杜恩湖

  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全国人大代表、川籍著名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在北京接受了封面新闻记者的电话采访,谈起了他今年主要关注文化艺术推广、普及话题,廖昌永表示要让更多优质音乐节目“声”入人心。

  作为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首先关注的话题是,上音少数民族学生艺术招生问题,他希望上音为祖国培养出更多服务于社会、具有海内外影响力的杰出音乐家。廖昌永表示,“传统文艺人总觉得‘酒香不怕巷子深’,可事实上每一个产品都需要推广才能获得更广大市场。”

  廖昌永告诉封面新闻记者说,从学校层面来讲,我关注的是少数民族学生招生问题。上海音乐学院曾在上世纪50年代正式开设少数民族班,招收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像以才旦卓玛、何纪光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的少数民族歌唱家,都曾就读于我们上音少数民族班,在上音的培养下更好地服务当地文化建设。后来有一段时间,上音少数民族班因为种种原因停办了,近年来学院又恢复了少数民族班并招收少数民族委培生,所涉专业包括声乐、作曲、指挥等。但是我们在招生和教学过程中,发现还有更多音乐人才有待挖掘。因此,我建议多关注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的艺术人才培养,特别是硕士点和博士点,希望有政策倾斜给这些地区有才华的音乐学子,助推他们在上音接受专业训练以后,更好服务于当地音乐文化建设。

  廖昌永连续两年参加了湖南卫视“声入人心”的节目录制,因为点评一针见血,深受观众喜爱。 廖昌永又谈到了让更多音乐“声入人心”的问题:“我觉得古典音乐和美声唱法,没必要排斥,而是应该利用和借助媒体,让更多人了解古典音乐,了解美声。不是指声音,美声是歌唱,是讲艺术表现的,声音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部分,大家了解了才会喜欢。《声入人心》通过两季的制作,对中国歌剧和音乐剧的普及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上音一直说要打破围墙,这个打破围墙不是说真的要把学校的围墙给打开,而是说要破除人们对学校的不了解。以前大家一说起学院派,就觉得好像遥不可及、高不可攀,但是有了类似《声入人心》等节目的介绍以后,更多观众发现古典音乐原来可以这么接地气。通过这些节目的探索,我们欣喜地发现中国音乐市场其实对古典音乐并不排斥。所以,我想,接下来《声入人心》等节目的制作还是会坚持普及性、专业性,并注重年轻队伍的培养和推广。只有越来越多人在舞台上演唱这些作品,才会使更多受众关注舞台艺术,人们才会走进剧场来。大家不要都只去卡拉OK厅里唱歌、听歌,其实舞台上有很多丰富、好看、信息量巨大的优质节目。由衷地期望剧场可以赢得更多的观众,舞台艺术也能迎来更蓬勃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