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2009年,“蜀山之王”贡嘎山冰川面积减少11.3%,海螺沟冰川平均每年消退25~30米……来自中国科学院的数据显示出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四川将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11月25日,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亮出了一组数据显示:“十三五”前四年,在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7.8%、城镇率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年均增长3.2%的情况下,全省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稳定在2.7亿吨左右;人均碳排放在全国经济体量最大的6个省份中最低;碳排放强度降至0.66吨/万元,累计下降25.9%,相当于减少碳排放约9500万吨。2020年降碳形势符合预期,预计全年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约75%以上。据悉,下一步四川还将支持更多地区开展低碳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等试点,并发展氢经济,开展氢发电,打造成渝氢走廊。

  节能减排,四川打出组合拳

  “我省低碳转型成效显著,气候治理大格局已初步构建。”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从经济低碳水平看,是在稳步提升,比如化肥使用量连续五年减少,年均营林造林近1000万亩,林木蓄积量达18.97亿立方米,比如率先在全国构建出口产品低碳认证体系,上线绿色金融超市“绿蓉融”等等。同时,能源低碳转型成效明著,乌东德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全省水电装机量稳居全国第一,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量、发电量占比均达80%以上,基本建成全国最大清洁能源基地。四川电网跨省最大外送能力居全国第一,近五年年均外送绿色电能约1400亿千瓦时。

  在低碳人居环境营造方面,全省也涌现出不少典型,如成都市创新“碳惠天府”机制建设,攀枝花、眉山碳排放连续四年下降,雅安碳排放强度保持低位。全省累计建成绿色建筑面积超过1.4亿平方米,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建筑比例达49%。交通运输结构纵深调整,累计开行蓉欧班列超6000列,成都平原城市群铁路实施公交化运营,省会城市轨道交通加速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