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怎么看?

  四川各区域之间的发展并不平衡,在对20个市州的7546户企业做效益评价时,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标尺”?

  “本次评价工作在指标选择上采取了同而有别的原则,即在突出高质量发展这一共同目标的前提下,兼顾地方发展阶段特征和产业特色。”顾红松说,评价指标分为全省统一指标和地方特色指标两大部分。

  全省统一指标共有5项,包括亩均营业收入、亩均税收、人均营业收入、单位能耗营业收入、R&D投入强度,5项指标的累计权重为70%。地方特色指标共有1-3项,由市州因地制宜拟定,累计权重为30%。

  评价结果显示,全部参评规上工业企业的亩均营业收入为427.4万元,亩均税收为14.3万元,人均营业收入为144.4万元,单位能耗产出营业收入为4.9万元,R&D投入强度为1.5%。在“5+1”产业领域的 5896 户企业中,电子信息产业的亩均营收、单位能耗产出和R&D 投入强度最高;亩均税收最高为食品饮料产业;人均营收最高为先进材料产业。

  同时,各市州还按照A类企业不超过30%的标准,依据企业综合评价得分的高低,将参评规上企业分为A、B、C三类,共评出A类企业2131户。“这些企业就是参评企业中的优质企业。”省经信厅产业园区处处长赵柳说。

  从地域来看,有8个市州A类企业数量超过100户,其中,成都市最多、有583户,其余依次为德阳、绵阳、眉山、南充、泸州、遂宁、广安。从领域来看,A类企业中属于“5+1”产业领域的企业1669户,其中能源化工产业领域企业最多。

  在赵柳给出的数据中,A类企业表现亮眼。其中,亩均营收超过900万元,是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亩均税收接近40万元,是平均水平的近3倍;人均营收超过190万元,比平均水平高30%;单位能耗产出比平均水平高12%,R&D投入强度高0.1个百分点。

  下一步怎么走?

  对于四川来说,“亩均论英雄”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对比走在前列的浙江、上海、广东、江苏、山东等省市,四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前不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的通知》,提出将探索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构建工业项目公开透明的新型招商模式、全程监管的新型管理模式和节约集约的新型用地模式。

  目前,遂宁已经按照“标准地”的要求进行了供地。成都、巴中、泸州等地也已开展了前期相关工作。按照《通知》的要求,到2023年,园区全面推行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供应。

  而在规上工业企业的效益评价工作上,今年还将扩大评价范围、完善评价体系。

  “一个重要的工作是,要依托评价成果,落实差异化资源配置政策,加快探索建立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为导向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导机制。”省经信厅产业园区处副处长高清明说。

  顾红松表示,这次公布的A类企业就属于差异化支持的对象,目前有些市州和园区已经制定了具体的支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