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看对策

  适应和减缓并重分区分类适应气候变化行动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大部分全球气候变暖很可能由人类活动引起。

  在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研究人员看来,四川气候变化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温室气体、大气气溶胶、土地利用和城市化等人为因子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

  以成都为例,成都市区气温近十多年来的持续快速上升,就与成都市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显著的城市“热岛效应”密切相关。

  “面对气候变化挑战,任何地区、任何人都难以独善其身,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路径。”陈超等研究人员认为,相比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显得更为紧迫和必要。必须实施更加积极、主动、有为的分区分类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加快构建适应气候变化支撑保障体系。

  专家建议

  分区分类适应气候变化

  ●川西北高原高山区以生态安全、水安全、基础设施安全为重点,严格控制旅游、畜牧、采矿等开发活动,构建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核心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开展草原湿地保护修复,提高冰川冻土观测能力,开展水资源风险评估和管控;科学布局城乡居民点和重大工程,提高滑坡、山洪、泥石流、冰雪等自然灾害防御能力。

  ●川西南高山峡谷区 以农业安全、干旱防御、森林草原火灾防治为重点,有序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和高效节水型农业;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提高立体观测、预警、管控和灭火能力。

  ●环四川盆地山区 以生态安全和农业安全为重点,开展生态保护补偿,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提高秦巴山区、乌蒙山区、龙泉山、华蓥山等森林质量;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特色优势种植业、畜牧业、林下经济。

  ●成都平原浅丘区以水安全、城市安全为重点,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科学划定城市边界。加强自然水体和河岸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和海绵工程,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

  ●盆地丘陵山区 以农业安全和城市安全为重点,适度发展规模化农业和立体农业,推广抗逆农业品种,推动种养结合;提高城市绿化质量,缓解高温热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