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吴平 吴晓铃 吴梦琳

  比起功能和纹饰研究,三星堆青铜器的技术起源和矿料来源问题可以说是业内争议最多的。“对此,应该按照产业链的排布,把关注的视野往上游去推,先找到铸造地在哪里,然后再去找冶炼的地方,最后是找矿石从哪里来,由此形成环环相扣的证据链条,这样才有可能最终解决技术和矿料来源问题。”5月25日,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多学科综合研究集中签约仪式上,签约方之一北京科技大学的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陈坤龙介绍,这一“证据链”也是北京科技大学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将要合作的重点内容。

  三星堆之于中原 全面“移植”还是局部借鉴?

  三星堆的青铜器虽然器型很特殊,但它是一个很开放的体系,和中原地区,江西、湖南等地的青铜技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属于同一个技术网络的组成部分,可以把它解读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过程中一个很有特点的具体案例。

  同时,如何去理解它的特殊性?陈坤龙认为,三星堆青铜器本土化的特征蕴藏了古代先民的技术根系。例如,复杂的铸件,虽然在中原的青铜器上也有发现,但三星堆的匠人将其发挥到了极致。

  这样的技术在金沙遗址中有一定的延续,它在四川盆地或者周邻地区的发展和去向,也值得思考。“就我个人理解,三星堆是用了中原或者长江中游青铜铸造的一些技术,然后再融入了自己的某些文化元素,最后才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青铜器。”陈坤龙说道。

  历史研究除了要关注历时性变化,还要重视区域联络的机制和模式。假设三星堆是吸纳中原地区的技术,那么到底是直接的技术移植,还是说受到技术影响?这又是截然不同的吸纳程度,需要继续探究。

  虽然三星堆新一轮考古挖掘成果丰富,但古蜀先民对这几个祭祀坑的处理属于一次事件,它是一个短期行为。如果想通过一次短期行为去观察一个长时间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有一定困难的,想要通过现有材料判定技术路线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