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四川水稻之源:三星堆3000年前的水稻遗存,见证天府农耕文明的传承

  四川在线记者 王成栋

  2021年的秋分,农耕文明以一种别样的方式“回家”。

  鸭子河南岸,德阳广汉市三星堆镇三星村,丰收的气息扑面而来。作为全国三大主会场之一,9月22日开始,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在这里陆续拉开帷幕。

  这是穿越数千年历史的对话——国家专门为农民庆丰收设置的节日,在巴蜀农耕文明发源地第一次驻足。

  这是关于溯源传承发扬的交汇——在天府之国筚路蓝缕的古老先民面前,丰收喜悦与乡村振兴画卷不断闪现。

  记忆:

  从三星堆开始,农耕基因就刻进蜀乡大地

  三星堆出土的三足炊具。

  1929年,一个偶然机会,广汉人燕道诚在三星村周边偶然发现了一坑玉器。此后,一场关于古蜀文明的发掘行动由此开启。

  90余年来,三星堆遗址持续用精致和精美震撼世界。在成果累累的考古成绩单中,一个关于碳化水稻等植物遗存发现,更新了世人对于天府大地的农耕认知:早在4500年前,巴蜀先民就在这里驯化种植水稻、粟等粮食作物。

  一个细节值得留意:在所发现的所有植物遗存中,水稻的占比最高。这说明,水稻很早以前就是古蜀先民们的主要粮食作物。

  根据考古发现,学者们认定,正是稻粟兼作的农业体系以及家猪的养殖,让古蜀先民推开了文明时代的大门,进而奠定了古蜀文明甚至天府之国农耕文明的基础。

  换言之,从那时起,育秧、移栽、收割等丰收的轮回,深深刻在蜀乡大地的记忆深处,刻在基因里,最终成为这片土地上农耕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传承:

  丰收的传统,成为这片土地上的习惯

  三星村东北10余公里,鸭子河北岸,就是广汉市金鱼镇。

  40多年前的1970年代末,一场改变中国农村命运的变革在这里发轫——广汉的金鱼公社全面试点“包产到组”的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安徽小岗村一起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大幕。

  早在金鱼公社之前,广汉的西高公社五大队二队(现金光村2组)1976年就自发进行了“定产到组”。时任队长莫诗文至今记得,试行“分田”的这一年,村民们的水稻长势远远好于往年和周边村社。这一年,稻谷的香味飘荡在村民们的庭院里,飘荡在村社的原野里。

  这片土地的故事,远远没有停止——1980年,相距不远的广汉向阳公社,率先摘下了人民公社的牌子,开始探索实行党政分工、政企分开的乡镇社会发展新体制。

  如今,这块土地上,持续聚焦“谁来种粮、如何种好粮”这个核心命题,创造性探索“四化”举措、培育“四有”农民,不断推进农民职业化之路和水稻优质高产,演绎着从“吃饱”到“吃好”的故事。

  改革的力量继续激荡,激荡在横贯广汉的鸭子河两岸,扩散在巴山蜀水的每个角落。

  放眼望去:金色的田野里,照映着丰收的笑脸,回荡着丰收的喜悦。而古老的土地上,传递着丰收的密码,孕育着丰收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