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四川目前大气质量在全国处于怎样的水平?

  贺克斌:四川省通过不断落实国家的《大气10条》和《蓝天三年行动计划》的相关要求,整体污染削减跟全国保持一致,大气质量改善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跟全国大多数地方一样,四川省目前还是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还存在冬季用煤增加的能源的情况,整体污染排放处于较高水平,这点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在产业结构方面,如建材、钢铁、化工这些传统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占比还比较大,排放占到了全省总量的30%~47%;在交通结构方面,像成都这样的城市的公路运输占比占到95%以上,引起的移动源污染成为了成都市的首要污染源;在能源结构方面,四川煤炭消费在全国占比较低,属于全国较好水平,但四川主要非化石能源是水电,枯水期影响较大;在用地结构方面,产业布局、空间布局影响明显,比如说成都平原,面积占四川的18%,却承载了全省46%的人口,61%的GDP和66%的机动车。

  从污染二次转化水平看,四川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盆地范围内的二次转化的区域,区域内硝酸盐占比达25%~35%,硫酸盐占达10%~15%,特别在川南地区硫酸盐占比高于成都平原,区域性影响较强,四川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有一定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问:为什么一到冬季四川盆地空气质量就会出现反复?

  贺克斌:在冬季空气质量相对于其他季节变化会更差一些,这个是全国都存在的问题。某种程度来讲,全世界都有这样的特点,但是程度有所不同。具体而言,对于空气质量,特别是关于今年PM2.5颗粒物的污染,它的核心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个就是污染物排放量,第二个是气象条件,而这两个因素发挥的核心作用是有所不同的。简单的说,冬季更容易形成静稳天气,使冬季的环境容量降低。与夏季相比,环境容量仅有夏季的1/5左右,也就是说它能够消纳污染排放的总量与夏季相比只有1/5左右,因此,在气象条件下形成了一个特殊困难时段。但是在冬季,我们的正常生活生产还要开展,以现有的结构性排放和治理技术水平综合看,我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将污染全部降下来,所以这就是冬季在一段时间内还会产生区域性污染,甚至在短期时间范围里产生重度污染的原因。

  四川盆地处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秦岭大巴山等山脉环绕而成的盆地内,应该说形成了全国独一无二的深盆地形。盆地在我国其他地方也存在,但是这么大而且深的深盆地形,与京津冀和其他地区相比更容易出现静稳、小风等独特的不利气象条件。

  所谓的不利,就是不利于消除污染物,但是有利于污染积累,这是一种独特的气象条件。特别在冬季,比如逆温情况,这是我们最怕的、但也是最容易形成污染的气象过程。 同时,湿度的增加、增湿过程也会使颗粒物吸湿增长,造成的雾霾能见度进一步降低,使公众在感官上会有很差的感受。一到冬季,盆地内就出现大范围的持续污染过程,这证明,虽然我们大气环境质量一直在改善,但污染物还未减排到与不利气象条件完全脱钩的程度,因此,我们还需继续努力。

  问:对此,有什么好的措施和建议?

  贺克斌:考虑四川的自然条件,在减排上还需继续下苦功夫,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四川大气污染防治的艰巨性、复杂性以及长期性。因此,我们在未来应该更加重视和充分利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实际上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我们要进一步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四川在清洁能源上的优势。

  在结构调整方面,要不断优化空间产业布局,结合“十四五”严控“两高”项目。在移动源方面,大力推动轨道化、电动化、清洁化,增加新能源车辆的比例。在未来污染减排方面,要推动重点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和深度治理。

  在污染物方面,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协同是未来重点方向,特别是在“十四五”期间,应加大VOC的减排力度,实质性使VOCs有大幅度的下降。

  通过长期的基础性减排和短期内提升应对能力,逐步地消除重污染,就不会出现一到冬天就有某种形式的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