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王眉灵

  成都平原以西,龙门山脉连绵起伏、巍然屹立,经过数亿年的演变,成为地球地质演化过程的活档案。

  连接成都、甘肃的成兰铁路穿过龙门山中部,从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攀爬,建设难度之大、安全风险之高、环保控制之严,世所罕见。其长达20公里的跃龙门隧道穿越龙门山断裂带,从2013年建设以来,相继遇到了高瓦斯、高岩温、高地应力、硫化氢、岩溶富水、软岩大变形等“拦路虎”,被视作全线“超难隧道”。

  经过近9年的奋战,11月28日,跃龙门隧道左线实现贯通。“超难隧道”如何成功“跃龙门”?

  不瞎干,用科研和创新破难

  “超难隧道”难在哪?中铁二院成兰铁路项目经理周跃峰介绍,成兰铁路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在世界铁路建设历史上极为罕见,而跃龙门隧道地处汶川地震灾害核心区,地形陡峻,岭谷高差悬殊大,地质灾害频发,“是成兰铁路难上之难”。

  这一条隧道,就有几个全国第一:辅助坑道规模全国第一,早古生界非煤有害气体逸出段落长度全国第一,五亿年前寒武系高地应力软岩在变形段落的长度全国第一,单隧穿越地质地层时空长度全国第一。

  面对清晰可见的困难,建设者们科学应对。

  中铁十九局成兰铁路项目副总工程师刘国强的办公室门口,挂着“刘国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等4个牌子。“这个创新工作室专门开展施工重难点的技术创新,目的只有一个:早日打通跃龙门隧道。”刘国强说,工作室17人均是生产骨干及技术人员,囊括隧道建设各工种。

  工作室带头人除了刘国强,还有他的师父、中铁十九局首席隧道专家王俊涛。俩人从2013年跃龙门隧道开建之时就来到现场,面对没有借鉴可借鉴的一个个难题,和中铁二院、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山东大学等科研单位和院校合作,开展课题研究。

  2016年,隧道将下穿高川河,由于多年山洪泥石流,河底堆积物太多,常规办法难以判断河床的真正位置。“建设急,但也不能瞎干。”刘国强和山东大学合作,开展超前地质预报探测的研究,准确探明前方富水体的精确位置、富水量的大小、破碎带的规模等,确定了施工方法、加固措施和治水措施,安全、成功穿过高川河。该课题“深长隧道重大突涌水灾害预测预警与风险控制关键技术”于2017年获得山东省科学进步一等奖。

  不畏难,改变思路、解决综合性难题

  跃龙门隧道里,多条施工通道交错,全隧有130多个“十字”和“丁字”交叉路口,为指引安全,洞内特意设置了交通灯。建设高峰期的时候,多辆车辆进出,仅3号斜井每天进出车就达560车次,为此,建设者特意研发了“长大隧道施工交通调度安全管控系统”,进行综合调度。

  这样的综合施策,是跃龙门隧道建设的一大特点。成兰铁路有限责任公司成兰指挥部指挥长肖霞林介绍,跃龙门隧道的10余种不良地质,单个攻破都有一定难度,它们聚集在一个洞内,带来的难度系数成几何倍数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