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老人所急 公检法全力追赃挽损

  (16)日,武侯区法院作出一审判决,不法分子被绳之以法,此案追赃情况究竟如何?审判之后,记者采访了该案承办法官,武侯区法院刑事审判庭副庭长杜伟。

  在刑庭办公室,杜伟指着一处墙角告诉记者:“这整整一柜子都是这个案子的卷宗。”受案后,杜伟几乎每天加班,花了一个半月的时间才将其“消化”完。通过阅卷,杜伟除了锁定犯罪实事和证据,还从中获知了李某团伙内部的情况,他说,“销售人员底薪2000元,加上提成及奖金,业绩好的销售员月收入可达10余万元,我们了解清楚他们的违法所得,都与最后的执行有关,也关乎老人们能拿回多少损失。”

  谈到具体追赃,杜伟表示,前期侦查中已及时冻结了李某名下2000余万元存款以及一套别墅,执行金额预计有3000余万元,执行到位率或超过50%,全部用于返还被骗老年人。“其实,这已经算很高了,但很多被骗老年人依然不能接受。”杜伟说道,办案期间,刑庭经常能接到老年人问案件进度的电话,书记员应付不了时,杜伟不得不放下工作与老人们沟通。

  有一次经历让杜伟印象深刻,“一天,10多名老年人来到法院打电话让我下来一下,说有个视频给我看,我本以为是个什么证据录像,结果是一段廉洁视频,讲的是一名法官收受贿赂办假案被查,老年人们的意思是让我别触碰红线、帮坏人……”杜伟告诉记者,他能理解经历了这一次事件,老年人被骗怕了,没了安全感,因此,为了做好群众沟通解释工作,法院就从被骗的老年人中选了4名代表,让老年人了解案件进展的同时也让办案不受影响。

  杜伟也坦言,尽管这样沟通也很难让老年人真正理解现实情况,许多老年人迫切想要回损失,甚至多次对刑庭法官说“只要让他们把钱还给我们,你们就不要判他们刑了”。其实,这就是这类涉众型诈骗案件背后的真实写照。

  涉众型诈骗的执行挽损究竟是个什么概念?武侯区法院执行局专门从事刑事案件执行工作的法官万品儒告诉记者,与民事案件中被执行人不同,在这类案件中,不法分子往往会提前将财产转移。万品儒向记者提起了另一起正在执行阶段的涉众型诈骗案,同样以老年人为目标对象,销售的是养老保健项目产品,涉案金额达到了1亿元,由于归案前资金被转移,到最后执行到位率只有2.9%,“这样算,一名受害人如果被骗1万元,目前来看只能拿到290元”。他表示,“涉众型诈骗案,执行率在10%以上的都比较少见,李某案如果能挽损50%,已是非常‘万幸’了。”

  武侯区法院分管刑事审判工作的副院长金川告诉记者,在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中,法院不仅抽调了精干力量进行审判工作,同时也将追赃挽损作为专项行动的重中之重,为此,区法院多次与区检察院、区公安分局召开专项工作联席会,对涉养老诈骗案件进行逐案梳理、研判,尽最大努力查清财产去向,查扣涉案财物,为受害人挽回经济损失,保住“养老钱”。

  声音
  
  预防老年人被骗应上升至社会治理层面

  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法学博士叶睿表示,在实施诈骗犯罪中,不法分子选择老年人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他们所设立的产品项目往往会主动迎合老年人的缺失和需求,以及利用老年人不会上网或不具有检索信息的意识,使其难辨真伪,迷惑性很强。所以,保护老年人的“钱袋子”,不是简简单单一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自身防骗意识”,而是要把预防老年人被骗问题上升到社会治理的层面,比如,要充分调动社区人员、网格员、志愿者队伍等老年人身边的这些力量来更多地参与,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预防手段,避免出现更多老年人上当受骗的案事件。

  而对于如何加大被骗后的追赃挽损工作,叶睿认为,要更多地着力于前期侦查时对犯罪嫌疑人的财产查控力度,尽可能锁定财产去向,最大限度提升执行到位率,挽回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