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魏冯

  “深入推进健康四川建设。高标准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成100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今年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持续增进民生福祉,2023年建成100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以下简称“次中心”)。

  记者从省卫健委了解到,2022年我省167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建成次中心,在人员队伍、用地保障、设施设备、科室设置等方面有较大提升,新冠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还承担起患者急救转运、医疗救治等工作,尽最大努力保健康、防重症。

  如何理解我省新建100个次中心的重要意义?如何建好次中心?代表委员们有话说。

  怎么看?

  改变四川基层医疗机构小散弱布局 满足更多基层群众就医需求

  “次中心建设工作,既是我省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推进健康四川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必然需要。”省人大代表、攀枝花市卫健委主任张福鑫表示。

  省政协委员、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徐俊波表示,四川省作为人口大省,全省城镇化进程处于中高速发展阶段,乡村人口减少、老龄化趋势明显,再建100个次中心能有效联动市县乡多级医疗卫生资源,促进更多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有助于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分散、能力不强的状况,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更好地满足基层群众的看病就医需求。

  多名代表委员都认为,建设100个次中心要做到保质保量。那么,什么算高质量的次中心?

  要提供多元化的健康服务。徐俊波表示,高质量的次中心原则上要服务辐射人口10万人及以上,不仅要当好基层群众健康“守门人”,还要体现出县域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和均衡布局。“要向周边群众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及康复、护理服务,以及急危重症、疑难病症的急诊急救及转诊服务。”省人大代表、广安市卫健委主任张君认为,次中心还要能够承担县级医院部分功能,也可提供二级常规手术甚至部分三级手术。

  同时,次中心要有承担帮扶指导的功能。张君说,次中心应承担周边3—5个乡镇卫生院的技术指导帮扶、人员培训以及公共卫生服务和指导工作,真正承担县域内片区医疗救治中心、急诊急救中心、人才培养中心、技术指导中心和公共卫生示范中心五大功能,并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标准。张君观察到,在当前的疫情防控新阶段,次中心要发挥分级诊疗重要作用,有效缓解市县两级医疗机构救治工作压力。

  “次中心的建设不是规模越大越好、设备越多越好,要考虑当地乡镇建设的总体规划、服务人群数量、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等,做到规模适宜,能精准满足辖区群众实际需求,做到医疗设备设置经济、合理、安全,能承担起基本医疗救治、急诊急救和技术指导等功能。”张福鑫补充说。

  怎么建?

  建议开展高校“带编双选”行动和特色学科建设

  2022年,我省已有一大批次中心建成并进行探索,但由于我省次中心工作刚起步,仍面临着县域人才队伍建设、激励机制亟待健全等挑战。

  “以攀枝花为例,目前全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超过1.1万人,但只有1000人分布在37家乡镇卫生院,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乡镇卫生院只有七八个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张福鑫说。“我们广安规划建设的次中心,近年来招引的专业技术人才流失约20%。”张君坦言,卫生人才培养周期较长、人才总量不足,而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是以乡镇卫生院为基础规划建设的,受招聘条件、招聘方式、工作环境、职业发展空间及福利待遇等诸多因素影响,长期面临人才引不进、留不住问题。

  张君建议创新人才招引方式,允许次中心通过直接考核招聘方式补充急需紧缺类医学人才,会同人社、编办等部门开展高校“带编双选”、现场面试入编行动,健全紧缺、拔尖人才引进发放安家补助的保障政策。徐俊波则建议,针对基层人员能力相对薄弱和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存在人员短缺、空编、人才断层等问题,强化上级医院对口帮扶,上级医院选派业务骨干下沉次中心做好传帮带工作,次中心也可选派医务人员去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同时利用好医联体、医共体、专科联盟和远程协作网,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基层,以次中心为枢纽,建设市—县—乡—村的联动模式,形成基层首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双向转诊的分级诊疗格局。

  既要基层人才留得住,还要吸引群众愿意在基层看病,更好实现分级诊疗。“当前,便利交通使当地群众外出就医更为便利,留在基层就医人次减少。次中心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及时更新医疗设备、满足群众就医需求。同时,要注意差异化发展,利用现有人才设备打造特色科室,如中医科、口腔科、骨科等,以点带面,带动整体发展。”徐俊波建议。“目前,四川的次中心还在起步建设阶段,还需要一段时间投入和沉淀,通过特色学科发展能提升次中心整体能力,会吸引更多病人愿意来看病,既留住人才,也更好地实现分级诊疗。”张福鑫也表示。

  激励机制是次中心建设中的又一个挑战。“次中心基本上是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多数县(市、区)实行‘收支补差’的财政保障政策,一些地方形成了干得多补得少‘鞭打快牛’、干得少补得多‘鼓励后进’的现状,‘两个允许’(即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相关政策难落实,人员积极性难以有效调动。”张君建议,各地可探索改革调整次中心管理模式,实行“公益一类保障、公益二类管理”,按照多劳多得分配原则,严格奖惩考核,将职工绩效工资拉开差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