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

  做强产业和人口关键要素

  产业是城镇化的根基,有产业才有岗位、才有城镇人口的聚集。从全国成功的发展经验来看,城镇的发展必须以产业的发展为支撑。

  “近3年,三江新区常住人口数量由26万增至35万、年均增长3万人。”宜宾市政府副市长雷涛分享宜宾人、产、城协调发展的先进经验。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相融,宜宾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全力打造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全球一流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国家级晶硅光伏产业集群、全国同类城市领先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通过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新增就业岗位,近3年,仅三江新区就新增就业岗位20万个以上,新增产业工人4.1万人。

  新型工业化是“四化同步”发展的主引擎,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如何良性互动?经济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李文莉介绍,在主动适应以都市圈和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进程中,四川将积极推动重大生产力布局调整,着眼“五区”产业共兴,推动资源地、研发地、生产地、消费地联动,实现人、产、城协调发展。

  具体举措上,重点围绕三个方面展开——

  以优势产业为突破口。出台实施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先进材料、能源化工、医药健康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计划,建设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梯次培育一批省级、国家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用强大的产业支撑保证城镇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以优质企业为支撑点。实施“千亿跨越”大企业大集团提升行动、“贡嘎培优”计划、“天府益企”计划、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力争到2027年培育千亿企业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0家,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同时,落实工业企业“小升规”支持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以信息技术为动力源。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开展第三批省级新型智慧城市试点示范。持续推动基础设施信息化升级、企业行业信息化改造、经济社会信息化转型,促进信息技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融合应用创新发展,培育形成一批优秀解决方案和产品服务。

  人是城镇化的核心。“十三五”以来,我省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省落户城镇的农业转移人口达到1082万,但是还存在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意愿不够强、市民化水平不够高、户籍制度改革配套措施还不够完善等“短板”。

  如何让进城农业转移人口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

  “未来,四川将进一步完善户籍制度改革配套保障措施,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安厅二级巡视员罗毅介绍,将注重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重点改革任务协调联动,完善公平分配和共同富裕制度体系;引导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因地制宜制定户籍迁移政策和户籍制度改革配套政策,构建全省超大城市、大中小城市、重点城镇均衡落户和协调发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