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调查比较严重的疑似不良反应

  记者:现在国内的疫苗接种已经超过了7千万剂次,我注意到国家非常注重在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监测,请问目前监测到的不良反应到底有哪些?国家是不是有这样的考虑,能定期把相关的数据向大众公布,打消公众的疑虑。

  王华庆(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关于疫苗,它对人体来说是一个外来的抗原,由于疫苗的特性,还有个体的差异,接种疫苗之后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疫苗不良反应总的发生率还是相对较低的情况。不良反应除了和个体、疫苗的特性有关系外,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次新冠疫苗在前期,不管是临床试验研究的结果还是紧急使用的研究结果,还是上市后监测的结果,它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既往已用的上市疫苗同类品种相比,结果是类似的,没有出现异常的情况。

  现在我们监测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局部的反应和全身的反应,局部的反应,接种之后会出现疼痛的情况,有的会出现红肿,有的会出现硬结,但是这些局部的反应都不需要处理,自行会痊愈。全身反应表现相对多的,一个是头痛、乏力,有的还会出现低热的情况,这是我们目前监测的结果。

  现在不良反应报告上来的是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也就是说是疑似不良反应,怀疑和疫苗有关的反应,实际上后续我们要对这里面涉及的比较严重的疑似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对有些病例还要开展补充检查,要了解他的接种史,了解整个疾病的发生情况,最后由专家组做出诊断。这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后续我们会对这些进行持续跟踪和相关的评估。

  我国人群因感染新冠病毒获得的免疫力比例较低

  记者:请问冯主任,我国大规模开展了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种,在接种之后,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措施是否将予以调整?怎么调整?公众是不是可以摘掉口罩了?

  冯子健(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现在有两个方面需要考虑:一是目前全球的疫情仍然在持续流行,另一方面我们国家疫苗的接种率仍然比较低,离较高的人群免疫保护水平还有很大的距离。这样的话,来自高流行地区的人员入境或者物品入境仍然有导致我国境内传播的风险。同时,即便是在高流行国家已经感染过了,或者已经接种过疫苗,这也不能完全避免出现感染,虽然发病风险会大大降低,但仍然有再感染的风险。入境以后,如果防范不好也可能会导致在境内的传播。

  目前不管是哪个国家的疫苗,各个类型的疫苗都有这样的现象,对重症的预防效果是比较好的;对于感染,包括对轻症的预防效果,可能没有像预防重症那么好。境外出现了几个特别令人关注和担心的变异病毒,有些变异病毒对疫苗的保护效果造成了一些影响,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我们国家现阶段常态化防控工作还要继续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各项措施,根据全球的疫情形势和全球的接种情况,也包括我们国家的疫苗接种情况,有序地对部分措施进行调整优化。

  记者:在国内的疫情得到比较好控制的条件下,请解释一下为什么还有必要接种新冠疫苗。

  贺青华(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当前新冠疫情仍然在全球流行,根据目前国际疫情形势来看,疫情仍将持续比较长的时间,甚至今后还要与我们共存,所以我们随时都可能因为传染源的引入而导致新冠疫情在国内流行,甚至暴发流行。前期由于我国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暴发流行,人群因为感染新冠病毒获得的免疫力比例比较低。所以在这个时候,现在我们有了疫苗,所以必须通过接种新冠疫苗,让更多人群获得免疫力,获得保护力。所以,我在这里再次建议大家尽快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早日获得免疫力、保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