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张明海)8月26日,随着百花潭公园、文化公园 “退门而治”、最后1公里长的沿河绿道竣工,由成都城投集团实施的全长超过14公里的成都市锦江绿道西郊河综合改造工程全面建成正式开放。

  “时出碧鸡坊,西郊向草堂。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随着成都西郊河综合改造工程的全面建成开放,杜甫笔下的这一锦城西美景再度呈现。

  据了解,成都西郊河综合改造工程河道全长7.4公里,起于槐树街,止于二环路西一段清水河桥,包含西郊河区段、干河区段、南河区段和浣花溪区段,串联起杜甫草堂、浣花溪、文化公园、宽窄巷子等成都著名景点。

  老城区7.4公里河道焕“新颜”

  成都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项目实施前,市民们想在这段沿河漫步是有些不便、不美的——滨河道路未完全贯通,滨河绿化也是一段一段,缺少滨水开敞空间与景观节点,沿岸景观风貌杂乱。“”河道也存在着不贯通、水面被遮盖、局部断流的问题,河水水质不佳飘散出的异味常常让周边市民们对河边‘避而远之’。”

  西郊河综合改造工程,针对这些“病症”一一下“药”。2017年4月完成总体方案设计后,成都建委同成都城投建设集团广泛征集了市民建议意见,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最终确定工程将对西郊河1.7km、南河1km、干河1.6km、浣花溪3.1km四条河道改造,包含河道治理、水利设施、建筑风貌整治、桥梁提升、绿化景观、光彩照明、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等改造建设内容。

  经过1年多建设,河道的清淤截污工作已于今年初全面完成,随着近日最后一段绿道完工,7.4公里河道如今已“大愈”,两岸盎然绿意中有繁花点缀,便捷通达之外还有文化添彩,景观和功能等多方面提升,让市民们在“家门口”就能进入游赏的一条带状公园。

  不仅如此,文化公园、百花潭公园还进一步敞开,穿越公园的沿河绿道得以24小时开放,使得市民们能畅通无阻地一游到底。

  成都“老牌”百花潭公园,为了此次岸线畅通“退门而治”。散花楼下的圆拱门以往是百花潭公园的大门,每晚10点就落锁,跨河的沧浪桥以及河对面700米的沿河步道无法24小时开放。此次,百花潭公园将原大门24小时打开,管理门庭撤到沧浪桥后,同时公园围墙后退5米,采用绿篱方式,拓宽出一条2.5米宽的休闲步道。

  引入生态自净系统全面提升水质

  沿途的水质问题,也在此次工程完工后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成都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沿线河道今年3月已全面完成河底清淤工作。同时全段沿河都设置了截污管道,实现无污水下河,另外还通过增设水闸、水坝等措施,提升水位,再现水城交融的生活气息。

  位于浣花溪公园鸟岛一侧的沧浪湖,湖面面积约3万平方米,此前水质较差,监测结果为国标劣五类。为提升水质,此次工程构建了“食藻虫-水下森林-微生物”共生体系的生态自净系统,目前水质已由之前的国标劣五类水达到了三类水。

  据成都城投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构建“食藻虫-水下森林-微生物”共生体系的生态自净系统,可以增强其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改变水体氮、磷营养盐循环模式,提高湖区水生态系统对各类污染物质的自净能力。“从而实现水生态系统修复多维复育,形成城市湖泊自然生境,使项目水体水质得到显著改善。”

  负责打捞湖面垃圾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划着小船巡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水质变好后能见度也变高了很多,撑船的长篙就算撑到底也能一眼瞧见末端。

  充分体现“智慧城市”“海面城市”理念

  另外,此次改造工程还加入了“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等新型理念。“在未来,这条河道将是一个充满智慧和美丽的水世界。”

  “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利用自然的力量排水,通过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实现‘渗、蓄、用、滞、净、排’的海绵六字方针。”成都城投相关负责人介绍,沿河步道全部采用了透水混凝土铺装,雨水落到地面上,顺着路面缝隙瞬间即可渗透入土。而这些地表水通过步道旁的植草沟收集、储存、输送入渗,净化后可直接浇灌沿河植物和冲洗园区道路,多余的雨水排入河道,补充河道水量。

  之后市民们沿路游览,还可看到一些特别的路灯杆。这实际上是智慧城市的运用——杆上有一套监测系统,通过屏幕实时显示气温、气压、风速、风向甚至pm2.5指数。据介绍,沿河将建设一套完整的数字化系统,对河流防洪、清洁度、污染度等进行监测。

  同时,这套系统还能控制沿河灯光,“人走近时灯光亮起来,远离时灯光暗下去。”这样低碳的节能化照明,通过夜景变换强化人与空间的互动交融、功能和视觉深度感知,以水岸的夜景灯光来充分表现成都温婉闲逸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