賨人谷賨王桥(蓬州闲士摄)
賨人谷賨王桥(蓬州闲士摄)賨人谷賨王桥(蓬州闲士摄)
宕渠故城—城坝遗址宕渠故城—城坝遗址
渠县夜景渠县夜景
賨人谷风景賨人谷风景

  宕渠县,距今已2000多年。志书中建置问题是清代以来的一桩“公案”。

  《史记》无志,《汉书·地理志》列其郡县名号、领属、山川及方物特产,未及地理沿革。后来地志专书以及历代旧县志,述渠县建置无不自《汉书·地理志》始,称“汉初置县”或“本汉旧县”。公元前316年秦国兼并巴蜀,始设郡县。若汉初始置宕渠县,则意味着公元前314年置巴郡以来,至汉初百余年无所领属?这不合常理。《华阳国志·巴志》载:“刘邦为汉王,王巴蜀、汉中三十一县。”《华阳国志》刘琳校注指出,秦并巴蜀后,考知有江州、宕渠等二十五县。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宕渠郡长老言,宕渠盖为故賨国,今有賨城、卢城。始皇时,有长人二十五丈见宕渠,秦史胡母敬曰……”即那时已有“宕渠”之名,说明宕渠已置县。

  宕渠建县较旧说早了110多年

  “宕渠县,郡治。有铁官。”“賨城”,宕渠县治(今渠县土溪城坝)。宕渠故城因车骑将军冯绲增修,又叫“车骑城”。《舆地纪胜》:“巴西宕渠,邻山重叠,险比相次,古之賨国都也。”这些记载相互印证。“宕渠盖为故賨国”是一条珍贵的历史线索。其含义有四:

  宕渠县是过去的賨国之所在;

  宕渠县与賨国一脉相承;

  宕渠县范围即賨国最后之地域;

  宕渠县置县背景待考。

  关于“宕渠”县名涵义,先后有过三种解读(以山名县说、字面意义说、注疏引义说),似以为均不靠谱。联系賨人问题的考察研究,我们论证其为古宕渠先民——賨人的特定居式。《说文解字》:

  “宕,过也,一曰洞屋。从〔宝盖〕。”“渠,水所居。”

  “宕渠”二字连用,应作居式理解,“宕渠居式”即以溶岩洞穴和傍水结庐而居,就如传说时代的“有巢氏”。此与先民采集、渔猎生活相适应。为此,笔者曾与原县志总编联名写了《“宕渠县”建置及县名释义》一文刊发说明。

  通过对賨人这个古老民族的考察研究,我们确定賨人世居渠江流域,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古文明,其农耕文化达到了相当高度。因此,公元前314年设巴郡,同时建置宕渠县。这个意义是,宕渠县建置始有一个确定的年代,且建县历史较旧说早了110多年。

  賨人或板楯蛮创造发展了渠江流域文明

  考古资料表明,1万多年前,渠江流域已有人类活动;4000到5000年前,人们聚居开发。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砍砸器、石锛、陶纺轮、陶网坠和骨针等,是当时人类留下的器物。

  《汉书·地理志》:“巴、蜀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实之饶。民食稻鱼,俗不愁苦。”《华阳国志·巴志》:“土植五谷,牲具六畜。”可见其农业已很发达。在此基础上,渠江流域的手工业颇具特色。就其大观:

  酿造业兴盛,早有“清酒”传世;

  纺织业发达,麻类植物是渠江流域传统品种,“賨布”长期作为赋贡,不独产量较大,质量较高;

  板楯,賨人的盾牌为木质制品,外形独特,外人一望便知,所以称其为“板楯蛮”;

  制陶业规模较大,城坝遗址汉砖遍地,粗略统计有50余万匹,具有文物价值的文字砖、彩釉砖多达90余种;

  建筑业有很高水平,两晋时候,賨城、卢城尚存。经历年考古发掘,城坝遗址发现了大量战国早中期青铜礼器、兵器,以及秦汉陶器、玉石器和砖四大类。汉阙,6处7尊,集中分布于宕渠故城以西古驿道边,占全国存数近1/4。城坝遗址和汉阙先后被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在东晋以前的1000余年间,渠江流域古文明与中原文明差不多可以相比,而又有地域和民族特色。这种文明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也非一般的“蛮夷之邦”所能概括和说明。据我们考察,著名的“賨人”或板楯蛮这个民族,是他们创造和发展了渠江流域文明。现如今,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恐怕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