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窄巷子、锦里、太古里……这些驰名中外的街巷,是成都的“面子”。

  而作为一座城市“里子”的背街小巷,虽背且小,但其乱象不仅影响环境,更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2017年9月,成都市启动老旧城区改造行动、背街小巷整治行动等“五大行动”,不断夯实和谐宜居生活城市底色,让市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017年,成都完成整治背街小巷1339条,打造示范街巷22个。成都市城管委(市治理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将总结固化背街小巷治理工作经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健全常态长效机制。“2018年将再完成整治背街小巷1918条,打造示范街巷22个。”

  一年多来,成都的背街小巷发生了哪些变化?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实地探访,带您一窥成都背街小巷“蝶变”的故事。

  有美丽传说

  支矶石街

  历史老街升级改造

  支矶石街的得名,源于一个古老神话,传说如今仍立于街道入口花园内的石头,原是天上织女用来垫织机的,称为“支矶石”,街道因此而得名。

  肖代钦是这条街上的老住户。他告诉记者,近年来,街道出现了脏、乱、差的情况,“街上车子乱停、墙面脏乱等问题频频出现,一度变得很糟糕。”

  青羊区少城街道办宽窄巷子片区组长张宏介绍,成都市开展背街小巷整治后,他们对支矶石街道立面进行了规范,商家店招统一更新,重新打造公共绿化带、景观墙,对老旧市政设施更新,重新铺设地面,排水管网进行了更新;同时,发动社区居民骨干来共同参与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共同整治好环境。

  升级为文艺“打卡”地

  6月26日,记者在支矶石街看,街道的墙面上有立体美观的绿化植物,还绘制了小朋友的画作,设置了充满文化韵味的浮雕;道路崭新干净,入口有亭子和花园组成的小景观;整个街道五彩缤纷,充满着浓浓的文艺气息。

  街道两旁有许多充满文艺气息的店铺,有茶艺馆、古琴社、户外俱乐部、私房菜馆等,店铺装修极具特色,富有文化韵味,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游玩“打卡”。来这里吃饭休闲的游客王女士说:“街道干净漂亮,店铺很文艺,我们来这里玩觉得很舒服。”

  流行歌中

  玉林街

  改造后像北京的“798”

  玉林街长500米、宽25米,一首《成都》,让玉林西路的小酒馆更火了。除了歌词里的酒,玉林街更吸引游客的,是墙上的画。

  “在墙壁和17个井盖上进行创意彩绘,听取过很多老居民和商家的意见。”街办副主任王文甫说。

  现在玉林街墙上栩栩如生的兰草、带着音符的小提琴、创意表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在不同主题点缀下,精巧细致的图案,让游客频频举起相机。

  从北京来成都游玩的陈彤说,网上都说玉林是酒吧街,没想到更是彩绘一条街。“彩绘精美绝伦,有点像北京的798。”

  环境变化让居民很满意

  刘玉兰67岁,在玉林街生活了30年。“以前街上公共厕所脏乱差,现在非常干净。”在她眼中,街道最切实的变化是公共卫生间。“现在有专人管理,不收费,环境像五星级。”

  变化源于实施的“花间公厕”项目。通过花草藤蔓对公厕进行美化,培养居民共同美化居住环境的意识。

  在“花开玉林”专项整治的同时,玉林街道办正在玉北社区建设蜀绣微博物馆,在青春岛社区建设剪纸微博物馆,在玉东社区建设川菜微博物馆等10个微型博物馆。“让都市人走到玉林的时候,可以慢下脚步、静下心来,亲近自然、享受生活。”王文甫说。

  对于今天的玉林街,刘玉兰感慨道,“作为老玉林人,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我很满足。”

  “花鸟鱼虫”

  新开街

  地处闹市曾“老旧脏乱”

  新开街始建于清光绪20年(1894年),街长300米,周边有省川剧院、盐道街中学、盐道街小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承载着老成都的记忆。街道两旁商家以经营花鸟、观赏鱼类为主要业态,是成都知名的“花鸟鱼虫”一条街,也是闹市中心一道独特风景线。

  近年来,商家传统的店铺销售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市场逐步萎缩,失去了年轻消费群体。再加道旁店家污水直排路面、经营占道等,造成街疲道环境“脏乱差”、交通“肠梗阻”等问题,给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蒙上了“灰尘”,成了城市管理中难啃的“硬骨头”。

  街道换新貌居民有幸福感

  督院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袁治说,在新开街整治中,对临街的建筑做了立面整治;临街商招、店招,进行了整理规范,每个商家的排水系统进行了改造,使污水有序排放到排水系统;更换人行道路砖,使其在暴雨时不会出现积水;增设了慢行自行车道;临街的小区住户,安装了双层隔音玻璃。

  整治后的新开街面貌焕然一新,新增了许多绿化景观,极富文化特色,店铺的墙面还绘制了可爱的熊猫图案。

  阳晓虎在这条街道上做了20多年的水族馆生意,“做水族馆生意,排水很多,但以前排水不方便,污水到处流,改造后安装了排水系统,现在干净多了;外面给我们安装了新的店铺招牌,我们的铺面也得到提档升级,现在顾客很多。”

  今年73岁的冯爱丽在这条街生活了近二十年,看到街道变化一新,她高兴地说:“以前这条街很老很旧,现在很漂亮,住在这里很有幸福感。”

  (华西都市报 陈静 牛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