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三街街口移动公厕天府三街街口移动公厕
东郊记忆路东郊记忆路
马家沟片区马家沟片区

  一个个微绿地串起市民的诗意生活,回家的道路变得平坦又舒适,公厕的小小改变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共享单车共享文明,智能化管控让停放更有序……

  今年,市城管委凝心聚力,“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紧盯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诉求,将帮小忙、解小忧、做小事、办实事贯穿于日常点滴,以精细化管理的“绣花”之功持续用力,让市民切实感受到城市环境品质的提升和变化。

  背街有风景 绿地串诗意

  让公园城市的美好触手可及

  夜晚,东郊记忆路上,霓虹交互的钢琴步道吸引着路人前来体验,LED发光字闪耀地面,萤火虫摇摆灯在花丛中动感十足,画有音乐符号的花台将车行道人行道分隔,火车头咖啡馆怀旧复古,海棠花、月见草等植物装点四季……这条打造一新的背街小巷,成为大家喜欢游玩打卡的地方。

  “这条街巷变化很大,有工业的记忆,也有新潮元素,周末来耍的人很多。”老成都人王先生表示,“以前这里路面坑洼,街道脏乱,大家都不愿来。”坐在轨道踏板坐凳上,观花赏木,沉浸式体验工业文化景观,别有一番风味。

  除了东郊记忆路,成华区玉双路、高新区三瓦窑路等背街小巷,都成为有颜值有文化的新晋景点。今年,成都对128条背街小巷实施品质提升,打造23条示范街巷,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市民幸福感的提升,还来自于身边不断出现的一个个绿草如茵的休闲绿地空间。

  走进马家沟片区,围墙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错落有致的“绿带”;荒地不见了,焕然一新的是千姿百态的绿色植物……入冬后,这里绿意不减,一个个生机盎然的“微绿地”串珠成链。

  “以前总是羡慕别人家门口的‘小公园’,现在我们家门口就有。”谈起家门口的变化,家住周边的韩桂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每当傍晚时分,这里总是聚集着一群运动的年轻人、沿着步道散步的老人,欢快奔跑的小孩……城市的活力与诗意生活尽在于此。

  据了解,马家沟片区拆除围墙2600余米,增绿面积约6100余平方米,新增城市开敞空间约13700余平方米。为响应居民诉求,还增加了儿童游乐场地,提升游园的参与性。

  截至11月25日,今年全市“两拆一增”已完成整治点位1361个,正在实施点位83个,共计拆除违法建设14.3万余平方米,拆除围墙19.1万余米,增绿植绿1059.4万余平方米,增加开敞空间1312.6万余平方米。

  提升道路品质、优化照明设施

  保障市民安全便捷出行

  “娃娃放学跑快点,也不用担心绊倒摔跤了。”孙子在四川师范大学实验外国语学校就读的张阿姨说。这样的变化,来源于青羊区锦屏路的变化。“以前,人行路面坑洼不平,生怕娃娃磕了碰了。”青羊区锦屏路位于府南辖区,属于比较老的居民生活区,“道路使用几十年,路况不好了,水泥浇筑的车行道使得车辆行驶噪音很大,井盖响动也大。”

  “希望市政道路和人行路面变好。”周边居民对该片区道路提档升级的呼声很高。对此,青羊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对府南辖区石人片区进行了连片整治。如今,黝黑的沥青路路面平整,防滑的灰地砖,一个个精致的格栅围起来的树池,人行路面整洁干净,每隔30米就有一张钢制仿木座椅,累了的人们可以坐下来休息片刻,“平时出来散个步都巴适。”

  道路品质提升,不止锦屏路。2021年以来,我市“5+1”中心城区实施了路面黑化维护整治60条,“11+2”中心城区实施了人行道整治提升300条。

  此外,让回家的路变得更舒适的,还有双桥路。

  “双桥路晚上路灯灯光很暗,大树遮到了。”接到市民的反映后,成都市照明监管中心城东所到现场进行了调查,“我们发现,这个路段灯具陈旧,同时树木枝叶很茂盛。”城东所工作人员介绍,树枝遮挡了路灯灯光,灯具陈旧也会导致亮度下降。为此,他们为这条路更换了80多个灯杆,将陈旧的灯具换掉,“以前是单挑的灯,现在换成了大弯臂的灯型,这样就可以尽量避免灯光被树木遮挡的情况。”现在,双桥路的路灯更亮更暖了。

  今年以来,成都市照明监管服务中心共发现、处置各类照明维护问题2300余处;全年亮灯率保持在99.25%以上、设施完好率保持在99.17%以上。开展照亮回家的路,对绕城内120余条道路进行“增灯补灯”,推进“照亮放学路”工程,有序开展“点亮城市街头巷尾”整治专项行动。

  公厕颜值与智能兼具

  让市民方便更“方便”

  “这个厕所很方便,解决了这周边没有厕所的问题。”在天府三街上班的马先生表示。公厕的保洁员说,“如厕人数最多时达1000人次/天,平均600人次/天。”这个厕所位于天府三街的地铁站口后,街口位置。不仔细瞧,仅从外观判断,你还以为是个移动售卖亭。

  这个智能移动厕所占地面积仅21平方米。内部灯光明亮,干净整洁。智慧屏上实时更新着温度、湿度、如厕实时情况,感应洗手、泡沫微冲水、环境控制技术、快速杀菌除臭等技术一应俱全。科技感还体现在除污效率上,“以前,我们需要8个小时处理,现在只需要半个小时。”快速除污技术,是这个钢结构的厕所能够在闹市区“立足”的前提。

  据了解,像这样的智慧移动公厕,在高新区已经有50座,“我们在主次干道、小游园和市政绿地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区域进行了布局,有效解决市民找厕如厕难的问题。”高新区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解决市民如厕难,优化总体布局,今年成都还启动了“厕所联盟”专项工作,鼓励社会公厕加入“厕所联盟”,盘活厕所存量,最大限度解决人民群众如厕难的问题。目前,成都已有约1000个公厕加入“厕所联盟”,有效提升了中心城区公厕的密度。

  今年,成都市完成新建环卫公厕64座,改造环卫公厕57座,配套建设环卫工人作息房53座。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旧城更新和新区建设,进一步加大公厕公建配套力度。同时,从简洁、实用、经济、美观出发,突出成都元素和公园城市定位,丰富公厕功能要素,提升公厕整体设计感和美感。

  控制总量+动态平衡

  保障市民最后一公里出行

  “地铁口单车拥堵的情况少多了。”每天坐地铁的黄先生今年明显感觉到,共享单车的秩序有较大好转。城市更加有序的背后,是成都今年实行的单车“共享善治”行动,对共享单车实行智能化管理,控制总量的同时,动态平衡各企业的单车投放量。

  “指挥中心呼叫!东郊记忆西大门点位超量,请各单车公司及时清运,收到请回复。”“美团收到!”“青桔收到!”上午9点多,成华区共享单车序化管理平台指挥中心大厅的显示屏上,四种不同的颜色分别代表不同的状态:红色代表超量,黄色代表趋于饱和,蓝色代表车少,绿色代表正常。不到半个小时,超量警报解除,现场又恢复清爽。

  这样的场景,是成都单车智能化管理的常态。2018年底,全国首批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规范管理在成华区试点。“通过平台,我们还可以监测到这些点位单车的上牌率、废置率、闲置率、车辆活跃度、饱和度等多项数据,让单车的管理方式更加精细化。”

  如今,这一试点已经扩大到中心城区锦江区、青羊区、武侯区、金牛区、成华区以及成都高新区,部分重要点位已进行加密布点。截至10月底,“5+2”中心城区共计安装监测点位1511个,初步实现我市单车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

  为严格控制单车投放量,3家单车企业在“5+2”城区启动单车实体专用铭牌安装工作。有了全新的单车“身份编码”,就能立即知道车辆的身份信息,如果编码对不上,那就属于违规车辆,会要求立即清理。截至10月底,完成单车实体专用铭牌安装85.75万辆,清理未上牌单车55.8万辆。

  此外,成都市督导各区梳理辖区内单车热点、难点管理点位和影响交通的堵点,结合点位道路空间承载能力、停放设施资源、公众出行需求等因素,一点一策,因地施策,采取设置导示牌、禁停区、高峰期之前提前转运清空、高峰期定人、定时清理维护等措施,有效控制点位共享单车数量,解决共享单车停放乱象问题。(图文来源:成都市城管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