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的海洋里,每一滴水都蕴含着智慧的种子。九月,龙泉驿区四年级的数学老师们齐聚天鹅湖小学,深挖学科本质,探寻课堂内涵。湖畔老师们也由此踏上了“小学数学四年级区教研”的航程,大家以“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关键课研究”为帆,向着数学教育的深处进发。

  龙泉驿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数学教研员黄伟部长、邵玮老师、赵洪艳老师莅临现场进行专业引领。本次研讨活动由天鹅湖小学苏钰婷老师主持。活动分为四个环节,分别是课堂展示、数智赋能、专题讲座和专家指导。通过这一次的教学研究,照亮了教师成长的道路,共同促进了课程内容的整体性、一致性和结构化理解,让整体育人的理念、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堂实践中生根发芽。

  观课纪实

  洞悉课堂,共研关键课

  研讨活动伊始,天鹅湖小学郑晓梅老师和四年级学生为大家带来了一堂有趣有料的课例展示:《线的位置关系》。郑老师从大单元视角出发,凸显学科本质,指向核心目标。从“小棒掉哪里了?”巧妙引出课题,在摆一摆、分一分、转一转、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中,引导学生聚焦核心概念,主动探索两条线的位置关系。通过“转一转,有什么不一样?”等一系列新颖、巧妙的活动设计,郑老师向知识的深度延伸,然后结合生活实际,发展孩子们的空间观念,建立知识结构。

  来自上东学校的刘露老师和天鹅湖小学四年级学生一起为大家呈现了一节有爱有美的课例:《角的度量(一)》。整节课中,刘老师将新知与旧知紧密结合,实现了深度学习与素养提升的双重目标。刘老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活动:通过“比一比”,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在“找一找”环节中,刘老师巧妙将数学知识生活化;同时通过“估一估”活动,培养学生量感。

  刘老师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这一关键课中,让学生经历从“非标准单位”到“标准单位”的认识过程,积累度量经验,为后续学习面积、体积单位奠定了基础,对长、正方体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作用。

  数智赋能

  人工智能与课堂评价深度融合

  课后,教研员邵玮老师组织大家根据“智慧评课”这一创新渠道,进行评课议课。老师们表示,郑老师的课堂设计新颖、巧妙,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去探究知识本质,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延伸。而刘老师的课堂抓住学生生成,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两位老师的课堂各有特色,精彩纷呈。

  邵老师对两节课给予了充分肯定,她强调,老师们在课中应向两位老师一样关注知识核心要素,结合教材知识内容进行深度的研讨与分析。她建议,老师们要进一步关注“四个视角”,促进学生在辨析中更加深刻地认识本质,帮助学生建立结构化的认知,实现关键课“显本质、可生长、能迁移”。

  交流聚焦

  量感培养与空间观念发展的对话

  结合两节关键课,来自东山国际小学的袁小蛟老师就“聚焦量感培养,发展空间观念”这一主题做了精彩分享。袁老师通过对2022版数学新课标的深入解读,指出教学要注重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和实施。

  基于此,袁老师针对本单元的知识内容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分析。在横向分析上,她将本单元的知识点与其他章节进行有机联系,揭示出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与相互影响。在纵向分析上,袁老师则侧重于对知识点本身进行深入挖掘。她通过构建知识网络图、举例对比等方式,立足整体,重组结构,厘清了学习路径整体规划以及本单元关键课的核心问题。

  专家指导

  精准评课,引领教学新风尚

  “关键课主张素养导向,坚持三个基本原则---整体视野,主体意识和实践立场。同时关键课还要注重‘三建策略’---建筑结构即知识结构,建清单的整体规划即在教学的时候怎么样去进行研究和进行系统的规划,以及建本质的学习路径。”针对这两节课,教研员邵老师表示,它们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的一种节点性关键课,所以要关注联系、关注迁移,帮助学生去建立结构。

  最后邵玮老师说到,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挑战性任务帮助学生思考,给足学生时间去经历过程,要关注从零散走向结构,从尽快走向生成,从表面走向内在,让学生参与挑战,体验和生存,从而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

  随着本次教研活动圆满结束,不仅让老师们见证了智慧火花的碰撞,更让大家感受到了教育力量的汇聚。一个个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让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在课堂中得以落地生根,从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培养出具有深厚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