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成都市中学学生思维训练研究中心主办、成都列五中学教育集团承办的“人工智能赋能跨学科融合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专题培训会在成都列五中学高中部隆重举行。本次培训会汇聚了列五中学相关领导、教师以及成都市思维联盟学校、成都市第一教育联盟学校发展共同体和成华区初中学校的科研骨干教师等众多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如何通过跨学科融合教学,赋能学生未来发展,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广告

  会议在李旭副校长的主持下,紧凑而充实地拉开帷幕。首先,在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分享环节,成都七中、大邑实验中学、成都列五中学三所学校带来了精彩纷呈的课题研究成果展示,充分展现了跨学科教学对学生发展的深远影响。这些实践探索与《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提出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跨学科融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高度契合。规划纲要强调,要“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三所学校的实践正是对这一战略部署的积极响应。

  成都七中郑小婧老师以“融合创新,探索生命:生物跨学科课程设计与实践”为主题,分享了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的课程设计思路与实践经验。她将生物与化学、物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让学生在探究生命奥秘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生命科学的理解,更培养了跨学科思维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大邑县实验中学王锦钰老师围绕“STEAM教育理念下培养中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展开深入阐述。课题组通过设计一系列融合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的跨学科项目,例如“设计未来城市”“制作智能机器人”等,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些项目中,学生们不仅掌握了跨学科知识,更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为未来应对复杂挑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列五中学伍凤芝老师则聚焦“基于‘一核四层四翼八维’的素养发展型课程模型设计与实践研究”,深入解读了课程设计的原则、方案及实施过程中的创新举措。

  课题组通过跨学科项目和社会实践等多样化方式,将“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有机融入课程设计,构建八维素养发展型课程体系。例如,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主题课程中,学生们需要运用地理、生物、化学、政治等多学科知识,分析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社会实践,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在专家讲座与课题指导环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副院长、北师大教育学部思维训练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董艳教授带来了“Deepseek如何赋能跨学科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专题报告。

  董艳教授指出,人工智能技术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高效地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智能化、个性化的学习环境”,董艳教授的讲座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具体路径和实践案例。

  此次培训会内容丰富、实用性强,为参会教师搭建了一个优质的交流学习渠道。通过课题分享与专家指导,与会教师深刻认识到跨学科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创新能力以及适应未来社会需求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也正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所倡导的教育改革方向。未来,各学校将继续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新模式,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