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命题会有哪些调整?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通

广告

  会带来什么新选择?

  如何消除“职普分流”焦虑?

  当AI走进校园,学校该教些什么?

  每年两会,教育话题都备受关注

  8日,央视新闻两会直播特别节目

  《一年之计看两会》

  邀请专家共话未来教育新图景

  听听他们聊了什么👇

  针对网上流传“中考要取消”的说法,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陈志文表示,目前没有取消中考的消息。

  他介绍,未来中考政策在考试和招生上会有一些调整,优化考试科目,命题将更加灵活,反刷题、去模式化招生方面淡化分数竞争,侧重教育资源均衡,缩小高中之间的办学差距。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那么高中阶段的教育会有什么变化?

  全国政协委员、北师大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表示,未来高中学位供给将不断增加,高中阶段的教育结构性调整会进一步加快,高中阶段的教育会更加多样化,除了现在的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类型之外,会加快试点举办以科学教育为特色的普通高中和职普融通的综合高中。

  进入综合高中,大家先接受共同的基础教育,从高二、高三开始进行学术性、职业性等不同方向的课程选择,“综合高中将是职普融通的教育,打破过去对高中阶段教育的选择要么直接进入职业教育,要么直接进入普通教育的情况,未来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再是对立的,而是融合、包容的。”

  他表示,综合高中的出现将把职普分流的决定权、选择权还给学生和家长,这有助于缓解家长对职普分流的焦虑。

  在四川,天府新区综合高级中学已经尝试为不同禀赋的学生提供多样选择的通道。学校打破职普学生学籍身份的限制,面向所有学生开放课程,基本让不同发展类型的学生选到最喜欢、最适合自己的课程。

  央视关注:

  四川天府新区综合高级中学打破职普融通壁垒

  四川天府新区综合高级中学成立于2023年,是成都市第一所综合高中。

  据介绍,该学校目前开设480余门课程,包括文化基础类必修课程,工业机器人、数控加工、编程设计等技能素养类课程,劳动教育等德育成长类活动课程以及职业倾向类体验课程。

四川天府新区综合高级中学学生的课表四川天府新区综合高级中学学生的课表

  四川天府新区综合高级中学党委书记何吉永介绍,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自主选择,“经过第一学期的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业以及职业体验,选定(普通教育或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综合高中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了多元选择,非常适合中考结束后,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间犹豫不决的学生。何吉永说,“高一时,我们应用型的学生有100多人选择到学术型,但同时我们学术型也有100多人选择到应用型。家长们传统上总认为职教的学籍不如普高的学籍,综合高中打破了职普的壁垒。”

  许多网友关心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如何,选择了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是否会被限制?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陈志文称,“中职生考大学的道路一直是畅通的,现在各地高考报名的人数里,约30%包含中职学生。”

  此外,现在已经有60所职业本科,这个速度还在不断增长。国家出台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

  全国政协委员、北师大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表示,根据《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支持应用型本科学校举办职业技术学院或开设职业技术专业。很多学生进入职业教育的轨道,不仅仅通过高等职业本科,应用型本科也会打开升学通道。“这意味着普通高等教育也可以办职业教育,将来职业教育不光有职教本科,还会有研究生,这是可以期待的。”

  央视关注:

  成都遴选35所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学”深度探索

  今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怀进鹏部长表示,会继续加大国家智慧教育建设,把人工智能和教育结合起来,今年中国将发布人工智能教育白皮书。

  虽然白皮书的具体内容尚未公布,但从过往的经验和信息可以预见,它将是一份为我国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指明方向的重要文件,AI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即将拉开帷幕。

  去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明确提出“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

  目前已有多地在“AI+教育”上展开布局。今年2月,成都市遴选了35所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学”的试点,聚焦人工智能与教学深度融合核心场景,探索“以智助教、以智助学、以智助育、以智助评、以智助研”的实践路径,增进教与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让教师有更多时间为学生健康成长赋能,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形成一批“可落地、真管用”的典型经验,逐步向全市中小学辐射推广。

  节目中,一位小学生向专家提问,“出现像DeepSeek这类的人工智能后,小学生还要再学习吗?”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大附中校长邵志豪回应称,科技越来越发达,但对学生来说,最基础的知识、最基本的技能才是最重要的。“9岁、10岁左右的小学阶段,把最应该掌握的东西扎扎实实掌握了,才能跟DeepSeek交流,不断向它提出更创新的问题。这样人工智能会越来越厉害,你也会变得比它更厉害。”

  随着AI的发展,部分学生可能过度依赖AI,缺乏独立判断和分析能力,针对这个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徐坤表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不断规范AI的使用,避免学生过度依赖AI工具。

  📍逐步改变原来以传统知识点考核为主的评价模式,学生要从知识存储型人才向能力迭代型人才转变。

  人工智能会给教育带来哪些影响?徐坤介绍,未来的教学形态将是个性化学习,学习已不再是特定阶段的历程,而是伴随终生的,按照需要来学。教师和学生的定位也在发生变化,教师不再仅仅是课堂主导、学术权威和知识传授的角色,而是逐步向学习引导者、情境创设者、潜力激发者转变。

  日前,复旦大学加福民团队研发的脑脊接口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让瘫痪的患者实现了站立行走。此外,复旦大学频出重磅科研成果,比如给电池“打一针”延长寿命等,引发许多网友的关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介绍了复旦大学激励创新的机制:“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顶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二是学科的交叉融合;最核心的是把人工智能引入研究当中。”

  金力称,“科研是用来回答学术问题的,科研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问题的前沿性,所以我们把注意力放到用人工智能的方法来帮助科学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提出更好的问题,通过科研,当然也可以用人工智能工具来解决这些问题,那么科研就大大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