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27日颗粒物组分浓度变化图

  四川在线记者 吴亚飞

  进入12月,全国不少城市遭遇了雾和霾和双重来袭,成都在12月21日起出现了今年入冬以来持续时间较长、程度较重的污染过程,12月26日傍晚甚至开始出现小时重度污染。这一轮的重污染为何如此来势汹汹?“元凶”到底是谁?空气质量何时才能好转?12月27日,记者专访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控院士(专家)工作站张远航院士,对本轮重污染天气的污染成因进行解读,并就下一步防控提出建议。

  “重度雾霾”为啥来势汹汹?

  扩散条件极差,全省区域连片污染加重

  “12月以来,上中旬冷空气影响较为频繁,成都市空气质量维持优良。自11月18日至12月20日成都市均未出现污染,创下了新标准实施以来,在冬季连续43天无污染的记录。”张远航院士关注到,良好的态势之所以不能持续,冬季四川盆地静稳天气频发仍是常态,是非常关键的原因。从12月19日起,大气环流形势调整,四川盆地转为多云天气,气温回升,进入静稳态势。在12月16日成都市召开的省市联合专家会商结果显示,本次污染过程预计持续时间较长(持续至28日左右),长时间的累积污染叠加区域污染贡献,有中度及以上污染风险。

  为尽可能缩短污染时段,降低污染峰值,按照四川省统一部署,成都市及周边城市于19日陆续启动了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成都市争取了19-20及22日三个达标天。“但从23日起,四川盆地气象条件持续转差,形成区域污染态势,共有13个城市出现污染。”张远航院士介绍,其中的川东北区域污染较重,达州24日夜间至25日出现重度至严重污染。同期,全国大部地区华北、汾渭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均呈现污染连片态势。

  事实上,从12月26日开始,成都市及周边区域边界层下压至250m左右,垂直和水平扩散条件极差,全省区域连片污染加重传输影响,12月27日上午受大雾天气影响,成都市维持中度至重度污染。张远航院士注意到,截至27日20时,四川省除阿坝和甘孜地区未出现污染外,其余地(市)州及重庆地区均呈现连片污染态势,全省有半数城市出现中度及以上污染,区域污染进一步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