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钟帆 底伊乐
把课余时间留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家庭、把作业留在学校……半个月前,成都市教育局印发《关于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通知》(简称“作息令”),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作息令”的落地主要靠学校。那么,针对这份面向成都所有中小学的“作息令”,学校是怎么看待的?他们是如何抓好落实的?11月15日,记者采访了成都多所中小学的党委书记、校长,请他们谈谈感受。
如何认识“作息令”?
“2022年,学校六年级毕业班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达到90.8%、优秀率达到64.9%,近视率也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这是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尹福凤给出的一组统计数据。
在这所学校,“健康第一”是坚持了十余年的教育理念。尹福凤认为,这和“作息令”的初衷是不谋而合的,“把课余时间留给学生,能确保学生有更多时间参与体育锻炼、劳动,培养兴趣爱好,达到劳逸结合的目的;把空间留给家庭,能更好促进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与陪伴,融洽亲子关系,和谐家庭氛围;把作业留在学校,不仅能督促教师合理、科学布置作业,还能指导学生利用课后服务完成作业,如此学生就有更多时间运动和睡眠。”
从开课时间、课间安排、午休时间、课后服务到就寝时间,“作息令”系统全面地整理出了学生一日学习生活常规的时间线。成都市锦西中学校党委书记、成都市特级教师喻昌学认为,这些看似“小事”,实际上体现了成都作为“双减”试点城市对于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决心,“实施素质教育,学校要实现育人理念、方式的深层次系统变革,就要从小事做起,从一日生活做起,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需求,尊重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在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早在两年前就实行晚自习分梯度开设:初三年级20:00结束、初二年级19:00结束、初一年级不开设,指导开展居家自习。结合实施情况来看,“非寄宿制学校晚自习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00”,这样的政策要求是比较科学的。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教育集团党委书记吴明平认为,这实际上是在引导学校,不要简单去“卷”本该属于学生自己做主的课余时间、居家时间,“我们必须意识到:比晚自习更重要的是亲子时光,比晚自习更重要的是自主发展,比晚自习更重要的是家校共育。”
如何落实“作息令”?
“作息令”发布半个月以来,成都多所中小学作息时间做出了优化调整。
“学校所有年级都在12点前结束课程,保证孩子中午有2个小时以上的午餐、午休时间。”据成都市郫都区城南小学校长刘娟介绍,对于有午休困难的学生而言,学校也做了个性化管理。“我们开放了图书馆并安排值班老师,不午休的孩子们可以到图书馆进行阅读,也可以在不影响其他同学的情况下在教室里阅读。”刘娟表示,学校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化发展,根据学生在校的学习和活动制定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成都市泡桐树小学的学生使用学校配置的数字化设备进行个性化的体育游戏和体育测试
在成都市泡桐树小学,上午和下午各“30分钟大课间”是一大亮点,旨在让学生每天校内体育锻炼一小时落到实处。另外,学校还鼓励学生参与到“10分钟课间”的设计中来,通过在学校少代会中提出关于如何让课间十分钟既可以放松身心、保护视力,又能增进友谊、培养交际能力,还有助于提升注意力等一系列提案。“不仅如此,我们还引入了基于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体育锻炼设备和体育测试设备,为每一名学生构建了个人网络体育空间,学生们可以在课间通过趣味、智能的数字化设备进行个性化的体育游戏和体育测试,丰富了课间的活动方式,又形成个人体质健康大数据。”成都市泡桐树小学校长黄艺竹介绍。
成都市锦西中学校的射箭课
除了落实“作息令”的硬性要求外,成都市锦西中学校还关注到了“弹性”要求,基于学生实际进行分类引导、分类管理,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体现人性化管理,“比如,因家庭特殊情况提前到校学生,学校应提前开门、妥善安置;学生可携带午睡枕、眼罩、睡垫等到校;另外,学校还将落实作息令和学校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评价改革结合起来,提高学校课后延时服务质量,将落实作息令和建设高质量育人体系结合起来。”喻昌学说。
如何做好“家校共育”?
此外,在“作息令”中,专门提到了家校协同。在学校看来,“家校共育”到底该如何进行?
成都英才学校小学部的课间活动
“关于‘把空间留给家庭’,我的理解是学生在家的生活也要同样安排得精彩!”成都英才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伍新春建议,家长可以和孩子商量,制定一套“家庭学习生活”的方案,“内容除了‘五项管理’提出的作业时间安排,还可根据自身情况安排体育锻炼、综合素质提升、阅读拓展、兴趣拓展等。”同时,伍新春也提醒家长们,由于孩子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晚上的睡眠时间要给予足够的保障,这对培养孩子们的自主能力、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及提升综合素质都是有好处的,“学习永远是学生的主旋律之一,‘作息令’不是限制孩子们学习,而是要让孩子们回归到更理性、更自主、更高效的学习轨道上,杜绝以牺牲孩子身心健康而换取简单的‘分数’的行为。”
针对学生在家的学习和生活,黄艺竹提到“需要父母为孩子提供高质量的陪伴”,“陪伴能提升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缓解因学业、人际交往或成长的迷茫带来的心理压力。高质量的陪伴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父母和孩子用心度过的那段时光。”她建议家长们,在与孩子相处时,放下手机全情地投入,做一个认真的聆听者,与孩子共情,给孩子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向孩子表达对他在学校生活、学习、交往、兴趣爱好各个方面的兴趣,鼓励孩子在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中畅所欲言;共同创造“有形”的亲子回忆,在餐桌上、在散步时进行一次高质量的交流,在家中任意的角落进行亲子游戏或阅读,共同完成一个手工作品等。
在成都市郫都区崇宁小学,“家校共育”是学校长期坚持的理念,“除了定期组织亲子活动外,我们还会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聘请专家分年级开展家长讲座,给家长推送有关家庭教育的视频、理念和方法等,引导家长树立现代家庭教育新理念;同时设立家长开放日,把家长请进校园听课、看主题活动、评议学校工作、座谈,以此增进家长对学校、对教师的了解,促进家校双方的沟通。”校长樊红波介绍。
(图片由受访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