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历时18天的养护,成绵高速全线路域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完成,于3月15日24时正式恢复通车。

  记者从交通运输厅获悉,以成绵高速为试点,将在全省高速公路领域开展路域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着力营造“畅、安、舒、美”出行环境。

  3月15日上午,记者驶上成绵高速,提前探“新”。

  全新升级

  防护能力提升50%

  驾乘体验更加舒适

  从成都三环路驶上成绵高速,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条全新的高速公路:黑油路面宽阔平整,白色安全标线醒目,路面中间还安装了崭新的波形护栏,每隔几百米,就有一根智慧高速的“智慧杆”……

  “成绵高速1998年建成通车,已运行25年。”成绵高速路域环境整治提升工程项目指挥部指挥长、蜀道集团川高公司副总经理宋俊杰介绍,此次提升工程,主要是从路面工程、交安工程、绿化工程、亮化工程、智慧高速、路容路貌、非标清理和服务区8个方面,对成绵高速全线92公里路域环境进行全面整治提升,涉及单幅路面铺筑153公里,护栏提升200公里,栏杆涂装亮化126公里,中央隔离带改造67公里,路侧清杂140公里,并同步开展智慧高速建设,安装相关设施设备130套。

  经过整治提升的成绵高速,道路整体“改头换面”,设施设备“脱胎换骨”,绿化景观“提质靓颜”,服务区块“提档升级”。比如,整治期间,对高速公路原有路面铣刨3厘米至4厘米,重新进行了摊铺。现在的路面平整度更高,驾乘体验更加舒适、畅通。

  中央防护栏和两侧护栏防撞能力均提高了50%。原来的护栏是成绵高速建成通车时建设的,此次进行提档升级后,中央分隔带工程采用的新型波形护栏,安全等级更高,造价更低。

  车路协同的智慧化改造是另一亮点。中央隔离带内,每隔数百米就竖立着一根白色“智慧杆”——雷视融合一体杆,含摄像机、RSU路侧单元,以及国内首款基于国产MMIC雷达芯片的高性能交通毫米波雷达(精度控制在1毫米以内),可实现主线道路99%以上空间雷视覆盖、车辆全线轨迹融合还原,投用后,将对道路拥堵、异常停车、非机动车上高速等异常事件进行实时智能监测,助力通行效率提升。

  率先试点

  开创应急养护新模式

  将在全省推广

  提档升级的成绵高速已于15日24时正式恢复通车。从参建单位进场算起,此次整治提升用时仅18天,开创了应急养护新模式。

  此工程是国内时间最紧、里程最长、作业量最大的高速公路应急性集中养护工程。整治提升中,采用了多项“四新”技术。四川路桥川交公司成绵高速路域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德阳段项目负责人张自然介绍,他们采用了智能3D路面铣刨技术,可精确控制铣刨深度,让铣刨面更加平整;无人摊铺碾压技术则可实现自动变道、自动避障,碾压轨迹精度达2厘米;标线自动画线技术,与传统人工相比,效率提高6倍,标线厚度更均匀;拌合智能实时监控技术,能准确记录材料用量、拌合时间、产量数据等。

  新技术、新装备的加持,确保了高品质建设。数据显示,成绵高速提升工程质量检测合格率达100%,实现了“又快又好”。

  “今年,全省运营高速公路将深入开展路域环境整治提升,成绵高速公路是四川最繁忙的高速公路之一,率先进行试点。”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集中整治,成绵高速的路域环境、通行效率、服务质量均得到了显著提升。接下来,将总结梳理成绵高速试点经验,在全省运营高速公路全面推广。(记者 王眉灵)